原標題:“港二代”“港三代”返鄉考察—— “祖國內地遠比在日常報道中看到的要好”
“百聞不如一見。”8月18日,全國政協常委、香港江蘇社團總會會長唐英年率香港江蘇社團總會回鄉訪問團在南京考察。在150多人的考察團中,香港的大中小學生佔了相當大的比例。
祖籍無錫、曾任香港政務司司長的唐英年説,香港大部分青少年對祖國內地還缺乏實際和深入的認識,這次之所以帶這麼多“港二代”“港三代”回鄉,就是要讓香港青年和學生更好更客觀地認識國情,增進對祖國的認同。
增進對祖國歷史的了解,感受民族振興的曲折
在南京期間,考察團先後參觀了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靜海寺《南京條約》史料陳列館等。大量難得一見的史料、文物,讓他們感受到強烈的震撼。一位中學生説,在香港上學的時候雖然已經知道南京大屠殺了,但沒有詳細和深入的了解,更沒有直觀的感受。這次參觀,她更詳細地了解了南京大屠殺慘案,特別是看到了萬人坑,讓她深切感受到了民族曾經遭受的屈辱和苦難,也加深了對中國歷史的認知。
隨團的陳穎蕎同學非常熱愛中國歷史,平時經常看這方面的書,也多次去過北京和西安。在她看來,現在內地的文物保護和留存工作都做得非常好,甚至比西方國家做得要好。盧鈺清同學是揚中人,每次回家鄉,外公外婆都會帶她去各類博物館,給她講中國的傳統文化,講做人的道理。“這些歷史和傳統文化,都讓我好有收穫、受益匪淺。”
內地生態環境越來越好,經濟科技發展好快
在南京雖然只有一天半時間,但這裡的城市面貌、生態環境、經濟社會發展情況,也都給他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隨團的中學生謝元思祖籍鎮江,已經是“港四代”了。她第一次來南京,感覺天氣很好,空氣也好,環境也好,街道也很乾淨,氣溫也不像想像中“高得要命”。“與我們平時在香港一些媒體的報道上看到的相比,祖國內地的實際情況要好得多。”
2018年大學畢業、剛參加工作的常先生説,他多次來內地,每次來都能感覺到內地經濟的快速發展。他甚至能直觀地感受到,內地與香港在經濟、科技方面從後面追趕、到平起平坐、再到超越領先的過程。“特別是移動支付、通信産品等方面,感覺內地發展好快。”
香港是中國的香港,香港的問題要靠自己解決
關於近日香港局勢,他們也談了自己的看法。在常先生看來,香港大部分人都是愛國守法、熱愛和平、反對暴力的。有不同聲音、不同訴求,應該用和平理性的方式表達。“香港早已不是殖民地,香港是中國的香港,香港的問題終究還是要靠香港人自己來解決。” (南京日報 記者 吳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