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吳江成為我省推進長三角一體化排頭兵 一體共進:1+1+1>3
根據《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蘇州市吳江區全域納入“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成為江蘇省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的前沿陣地和排頭兵。
省際共治,同飲太湖水
沿著318國道吳江段一路走來,太浦河兩岸毛豆長勢喜人,綠意盎然。
太浦河連通太湖和黃浦江,流經蘇州吳江、嘉興嘉善與上海青浦等地,全長57公里,其中40公里在吳江境內,水質好壞關係全流域的生態安全。吳江區黎裏鎮華鶯村村委會主任王春華説,以前兩岸聚集1400多家從事標牌噴漆的小作坊。它們大多沒有環保設施,存在廢水偷排、VOC廢氣直排等現象,環境污染重,安全無保障,消防隱患大。“20多年來,經營戶跟執法者打遊擊,很難根治。”
2018年1月,黎裏古保委聯合綜合執法、公安、供電、水務等部門開展專項行動,對華鶯村近6000平方米的“散亂污”區塊進行聯合執法,並按照“一拆二斷三清”標準拆除區塊所有建築。通過“三水同治”、“散亂污”整治、“263”專項行動、運河環境綜合整治、水葫蘆集中清除行動、“兩路一河”沿線環境整治等專項行動,吳江工業、農業、生活污水得到有效管控,河湖岸線侵佔逐步緩解,河湖面貌顯著提升。
管好太浦河,是蘇浙滬抱團治水的結果。吳江、青浦、嘉善等地提出“聯合河長制”,通過開展交界水面保潔聯防聯控、聯合巡河、交界河湖統一管理等方式,提升河湖日常管護成效。吳江使用河湖長制APP及信息系統,通過工單派發的形式讓各級河長有效參與治河過程,監督下級河長履職,掌握第一手治河信息。同時,引入無人機偵察,應急打撈清除水葫蘆,8架無人機曾在不到一週的時間內完成400多條河流的應急打撈定位任務。王春華告訴記者,以前共治一條河,靠的是默契和自覺。如今大家都主動出手,改變“自己不管總有人管”的慣性思維。
蘇州、上海兩地共飲太湖水,在生態環境建設上有著迫切的協作需求。根據蘇州市與青浦區簽訂的戰略合作協議,兩地將重點做好淀山湖、元蕩、吳淞江、太浦河“兩湖兩河”的聯保共治,共同推動區域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
同建一條路,實現互聯互通
從以鄰為壑到互相配合,示範區走出一體化的新路。吳江區副區長,汾湖高新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吳琦説,過去一體化最大障礙就是本位主義,現在各家主動挑擔子先行先試,協同作戰的意識更強,十多年的難題幾個月就破題了。
在汾湖開發區康力大道、汾湖大道的交界處,3輛推土機正在進行路基施工,長長的挖掘帶一直延長到寬闊的元蕩湖,過了元蕩湖,就是青浦。據了解,吳江這段以前是一公里長的水泥路,再往東就是石子路,上海那段則是農田。
“通車後,從汾湖鎮區到上海可省去5公里的繞行路線。”汾湖高新區建設局副局長吳月芳説,整個工程由江蘇、上海共同建設,原來的兩車道擴建為四車道,向東跨越元蕩湖,在青浦區內對接東航路。線路全長4.5公里,其中吳江段線路全長2.3公里,預計明年底完工通車。
2018年6月,滬蘇浙皖共同簽署《長三角地區打通省際斷頭路合作框架協議》,第一批重點推進17個省際斷頭路項目。目前,第一批重點推進的17個省際斷頭路項目中16條已開通建設。
打通“斷頭路”,是互聯互通第一步。康力大道向西不遠就是高鐵蘇州南站,未來通蘇嘉和滬蘇湖兩條高鐵線在這裡交匯,汾湖高新區也將依託這一優越地理位置,打造以科創、商務、研發為重點的城站一體汾湖科創高鐵城,推動城市北拓西進。
深度協作,引領更高品質一體化
“本車由黎裏古鎮開往東方綠舟站……”8月13日下午4點多,連接青浦和吳江的7618公交專線即將發車,來自上海的老侯和老伴準備上車回家。“一路向前,40多分鐘到青浦,直接換乘地鐵17號線,很快就能到家。”她説,半小時一班車,他們經常古鎮一日遊。
受限于政策壁壘、運營安全、技術對接等因素,跨省公交一直處於呼聲大、落實難的境地。隨著去年10月首條省界斷頭路盈淀路貫通,兩條跨省公交線正式運營。目前,吳江累計開通9條跨省公交專線,其中4條為今年新增。“跨省公交的開通,不僅讓滬蘇兩地往來更方便,出行成本也降低不少。根據新建省際公路的打通情況,我們將開通更多的公交線路。”吳江區交通運輸管理處客運管理科科長劉歡説。
不只是一條線的連通,關鍵是把百姓的迫切需求變成實際行動。吳江、青浦、嘉善三地在産業協作、打通斷頭路、開行跨省公交專線、政務服務“一網通辦”、水環境聯防聯治、跨省異地就醫門診結算、共辦文體賽事活動等多個方面,形成一批實實在在的合作成果。
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縱深推進,特別是示範區建設,打開吳江區位價值放大的“窗口”。吳琦説,圍繞打造“創新湖區”和建設“樂居之城”的發展定位,吳江正在開展前瞻性、系統性研究,將一體做好空間和産業兩個規劃,著力實現協同發展、錯位發展和創新發展,在國家戰略格局中展現“吳江角色”。
江蘇省發改委相關人士表示,示範區將著力打造生態友好型一體化發展樣板,創新重點領域一體化發展制度,加強改革舉措集成創新,示範引領長三角地區更高品質一體化發展。(新華日報 記者 倪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