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江蘇頻道報道(朱遠明 楊心怡):“‘張調解’來時有辦法,‘張鐵嘴’到場多和諧,‘張包公’出現顯公平。”這句話在淮安市盱眙縣黃花塘鎮中流傳了三十余載。三十五年來,張發利成為了黃花塘鎮鄉間村裏家喻戶曉的人民調解員,2018年,他所在的黃花塘鎮人民調解委員會被司法部授予“全國模範人民調解委員會”稱號。前不久,張發利本人也喜獲殊榮,被評選為“淮安市金牌人民調解員”。近日,國際在線江蘇頻道對張發利進行專訪,了解他的調解人生。
淮安市金牌人民調解員張發利接受國際在線江蘇頻道專訪 攝影 朱遠明
吃了千辛萬苦 退役軍人變身為金牌調解員
今年60歲的張發利加入中國共産黨已41年,他于1982年2月退伍回鄉,曾任村黨支部書記,1985年到黃花塘鎮司法所工作,現任專職人民調解員、淮安市盱眙縣黃花塘鎮人民調解委員會主任、社會矛盾調處服務中心副主任、老張調解室主任。
人民調解工作是一項龐大的社會工程,是維護社會穩定的前哨和衛士,為了做好這份工作,任職之初的張發利吃了不少苦頭。工作中,他奔走于舊鋪鎮的大街小巷,工作之餘,他努力自學法律、法規和人民調解的專業業務知識。“當時生活拮據,一個月工資才32.5元,為此沒少讓家人跟著受苦。”提到家人,張發利哽咽道,因為調解工作的特殊性,剛開始工作的他不僅沒時間陪伴家人,還經常把工作中的壞情緒帶給家人,“我最心疼我的孩子,最感謝我的妻子,但也正因為她們的理解與支持,我才能堅持做下去。”
從業以來,張發利始終以對黨的信仰和忠誠,以為人民服務的信念和真情,踐行合格共産黨員、人民調解員的使命和擔當,做實、做好、做精各類社會矛盾糾紛的排查和調處工作。
想了千方百計 總結創新三大工作法
據了解,35年來,張發利成功調處各類矛盾糾紛5500余件,避免各類經濟損失8000多萬元,避免各類矛盾糾紛激化近350人次,2019年來已經調處了各類矛盾糾紛200件,避免和挽回各類經濟損失280萬元。
在5500余件矛盾糾紛中,張發利時刻調整總結工作經驗,創新了情感工作法、顯性工作法和隱性工作法三大工作法。情感工作法即以真誠、真心和真實給糾紛當事人溫暖,讓糾紛當事人感動,使其相信調解、願意調解、依靠調解、接受調解。顯性調解工作法即在必要的情況下充分彰顯人民調解的法律屬性,遏制和穩控糾紛事態和人員情緒,使其冷靜地進入人民調解的序列。隱性調解工作法即遇到特殊情況時,照顧當事人的面子,利用其身邊人、親近人勸導、引導和教導,使其自覺步入人民調解的軌道。
“我印象比較深的是,曾經用隱性工作法讓一位倔強的老人接受調解。”張發利説,2017年4月,一位劉姓村民找他哭訴,其丈夫在外地務工遭遇交通事故死亡,得了34.5萬元賠償款,錢被公公婆婆婆領取後,分文不給同是繼承人的劉某。到了劉某家,張發利一邊把相關的法律資料拿給兩位老人學習,一邊動員老人信得過的親友一起來做工作,同時説服老人14歲的孫子常去看望爺爺奶奶,慰藉老人喪子之痛。經過張發利的7次登門,矛盾最終圓滿化解,老人將賠償款中的24萬元分給了兒媳小劉。
舊鋪鎮居民杜福林説:“我曾經也在張調解員的幫助下,解決了困擾多久的問題,他非常認真負責,不僅教我們怎麼做,還會替我們通過多方渠道解決問題,非常感謝他。”
走了千家萬戶 始終保持廉潔自律
張發利不僅有過硬的專業技巧,也有著“金牌”素養,時刻牢記“公生明、廉生威”的古訓。
“我處理過很多糾紛案件,不少當事人都有過‘走後門’的想法,但都被我言辭拒絕。”張發利介紹道,2015年6月5日夜裏,某村糾紛信息員撥通了他的電話並説張、楊兩戶因農村承包土地使用權發生糾紛,雙方情緒激烈,聚集了好幾十人,隨時可能引發械鬥。當時,張發利在醫院照顧高燒的孫子,了解情況後,他立刻前往村中調解,及時地穩控了態勢。事後,楊某、張某又不約而同地找到張發利的親戚,托張發利在調解時偏向自己一些,張發利了解情況後,嚴肅地教育了雙方。在糾紛解決後,雙方都表示十分愧疚,並稱讚張發利的公正廉明。“有理講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只要證據真實、理由充分、符合法律,我一定會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張發利堅定地説道。
淮安市盱眙縣司法局局長劉廣金用“人民調解戰線上的一面旗幟”形容張發利,他説:“張發利這類先進典型的存在,能讓老百姓之間的糾紛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也正是因為他們的存在,社會才會更加和諧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