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江蘇頻道報道(朱遠明 楊心怡):“我不圖名,不圖利,只盼青少年不犯罪。”這是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潘恒球在榮膺首屆“淮安親情大使”時説的獲獎感言。潘恒球是淮安市淮安區義務普法員,先後榮獲江蘇省首屆“十大法治人物”“法制宣傳教育先進個人”和“全國優秀志願者”稱號。近日,國際在線江蘇頻道對潘恒球進行專訪,了解他的普法人生。

淮安市淮安區義務普法員潘恒球接受國際在線江蘇頻道採訪 攝影 朱遠明
心繫普法 説書先生走上三尺講臺
年輕時的潘恒球是淮揚一帶響噹噹的説書先生,他16歲拜師,18歲就出師。“以前夏天趕場時,能有千百號人趕來聽我説書,一天説三個小時就能掙兩塊錢,一個月三十場就能掙六十元,遠超基本工資。”潘恒球回憶道,1982年初夏,38歲的他從揚州江都轉場儀徵,偶遇兩名警察押著兩名少年犯上了車,大的十四五歲,小的十一二歲。潘恒球隨口問道少年犯了什麼事,警察説:“不好好讀書,賭博偷錢。”他心想,這正是年少無知不懂法的惡果。於是,潘恒球萌生了以説書形式進行普法的心思。
然而,只讀過兩年書的潘恒球,要做到用説書的方式普法談何容易。為此,潘恒球沒少下苦功夫,多讀書,勤看報,遇到不懂的問題,他請教身邊懂法的鄰居、親朋,有時候實在弄不明白,就拿著小本去城裏的法院、檢察院、司法局等專業部門請教諮詢。經過一段時間的積累,他決定去學校試試。剛開始進校上門普法時,他常常被當成推銷東西的人,遇到客氣的推説沒時間,不客氣的直接送上閉門羹。潘恒球每每提出條件,只給一個班講,只講20分鐘,不受歡迎再也不來。課講得生動有趣,潘恒球的“名氣”自然就逐漸大起來,越來越多的學校主動邀請他來講課。

淮安市淮安區義務普法員潘恒球為學生上普法課 供圖 淮安區司法局
義務普法 一輛自行車騎遍千百所學校
“各位同學不要吵,莫嫌老漢多嘮叨。放學路上休皮鬧,不能隨身帶尖刀。假如一時太衝動,惹出禍來不得了。某校學生張偉偉,小小年紀蹲大牢……”潘恒球的記憶力好,故事編得快,一條新聞在他腦子裏轉幾圈就能出口成章了。
潘恒球進學校講課有個原則,就是堅持不吃學校一口飯,不要人家一分錢。2002年的一個下雪天,氣溫驟降到零下6度,為了趕到路途較遠的淮安博裏中學,他頭一天下午就從家裏騎車出發,天黑前沒能趕到,只好途中借宿一晚,第二天天不亮又冒著風雪起程,待他如約趕到學校,眉毛、鬍子都結上了冰淩。課上完,他婉拒學校招待,只要了一杯開水,就著自帶的饅頭解決了午餐。還有一次,潘恒球為了去一所離他家有四、五十里地的學校給小學生上法制課,早晨七點就起床趕路,途中自行車鏈條因老化斷了,又找不到修車攤點,他硬是推著破車走了10多裏土路準時到達。
從收入頗豐的説書先生,到現在不掙錢還要貼錢進行義務普法,家人的埋怨與不支持在所難免,但他想到能給一些在迷霧中的孩子指明正確的人生方向,就覺得即使遇到再多困難,也要全身心地投入到青少年義務普法工作中。
潘恒球回憶説:“那次我在射陽鎮宣傳,結束後,一個17歲的初三學生,拿一把匕首,對我説:‘今天,我當您老人家的面,把刀扔到河裏去,要不是您昨天來講課,我下午就準備用這把匕首捅另一個學生了,現在我知道這樣的做法會對家庭、社會造成多大危害了,我不能這樣做,我要聽您的話。’聽學生説這樣的話,我真的很欣慰很感動。”
宣傳不止 自編自演自製法制故事
潘恒球開展義務普法工作以來,足跡遍佈多個省市,前後進行了8000多場義務普法宣傳,受教育學生達30萬人次。2013年,他根據普法案例加工創作的《潘恒球法制故事選編》出版。
這本名為《潘恒球法制故事選編》的普法讀物分為14個章節,共計16萬字,全書以《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列舉的有可能導致未成年人犯罪的9種不良表現為主線,精選了潘恒球普法以來所講述的有關青少年因沾染不良行為導致犯罪的經典法制案例39則、弘揚拾金不昧美德、宣傳家庭正確教育方式等涉及法制方面的故事9則。目前,該書已被列入淮安區“六五”普法重點讀物。
“光會説還不行,聽的人畢竟是少數,我還得把這些普法小故事寫下來,編成書,這樣才能流傳下來。只要社會需要我,我還會繼續將普法教育進行下去,生命不息,宣傳不止……”潘恒球堅定地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