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漣水奮力奏響鄉村振興最強音
立秋剛過,淮安漣水縣紅窯鎮夏樓村金雞坨鄉村旅遊示範區,千畝荷花競相綻放,遊人如織;漣城街道林場村香瓜種植基地,工人將新摘的“黃金瓜”套袋打包銷往全國各地;陳師街道合興村的“姐妹花”舞蹈隊在村“百姓大舞臺”跳起自編自導的《咱的好日子》……走進漣水,一幅幅令人欣喜的鄉村振興秀美畫卷映入眼簾。
“我們堅定不移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整體工作的總抓手,全面推進鄉村經濟現代化、鄉村生活現代化、鄉村社會治理現代化,真正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産業,讓農民成為令人羨慕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漣水縣委書記王向紅説。
興産業,打造強農富民聚寶盆
鄉村要振興,産業是支撐。在漣城街道嵇安村的張羅食用菌富民産業園,20多名工人正在採摘香菇,傘狀的香菇個頭飽滿,菌香撲鼻。“小香菇已成我們村的‘致富傘’,一年能為村集體帶來20多萬元收入,去年,我們就摘掉了窮帽子。”張羅村黨總支書記胡志萬笑呵呵地説。
張羅村的産業基地為何建在嵇安村?漣水縣農業農村局局長薛必文告訴新華日報記者,張羅村食用菌富民産業園是典型的“飛地同創”項目。近年來該縣創新開展“飛地同創”工程,鼓勵引導位置偏僻的經濟薄弱村打破區域限制,到交通便利、基礎較好的園區發展産業化帶動項目,收益按照項目實施村和産權所有村1:1分成。目前漣水成功實施“飛地同創”項目20個,帶動39個經濟薄弱村出列摘帽。
除了香菇,漣水優質稻米、高效園藝、規模畜禽、特色水産、休閒農業5條産業鏈條也越拉越長,百花園、百藥園、百果園、百菇園等一批現代農業示範園區風生水起,成為富民增收的“強引擎”。“南集鎮農業園區正在申創省級農業園區,1000畝瓜蔞園、200畝西瓜園、300畝苗圃園、120畝蔬菜園、600畝螃蟹園‘五園一體’,可為周邊5個村集體每年增收60萬元,帶動80多名低收入戶就地就業。”南集鎮黨委書記薛必猛説。
重宜居,構建綠色生態新空間
良好的生産生活環境、完善的基礎設施和便利的公共服務,是振興鄉村、聚攏人氣的硬體要求。
“沒想過能住這麼漂亮的小別墅。”即將搬進新家的成集鎮條河村村民劉中林感慨説。碧水藍天下的條河村農民集中居住點,一幢幢白墻黛瓦、江淮風貌的兩層小樓錯落有致,村民文化服務中心、居家養老中心、百姓廣場等一應俱全。
抓農民集中居住區建設的同時,漣水縣還強勢推進農村危房改造工程,先後投入改造資金2000余萬元,對1168戶農村建檔立卡貧困戶等四類重點對象的危房進行改造。在此基礎上創新開展“‘愛滿屋’——1+X關愛行動”,為他們購置傢具、鍋灶等日常生活用品。“我們不能一建了之,要真正讓困難群眾不僅有房住還要住得好。”漣水縣縣長時勇表示。
有好房子更要有好環境,農民的生活才能更有品質。漣水以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為抓手,做好農村道路、供排水、污水處理等硬體建設,推進改水、改廚、改圈、改廁,實現城鎮基礎設施和服務配套向農村延伸。綿延21.3公里的南六塘河再現綠水清波。縣水利局工作人員介紹説,經過疏浚河道、加固堤防來修復水生態,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詩意棲居生活正成為現實。
黃營鎮朱橋村是漣水縣唯一的民族村,有410戶農戶,以前家家戶戶養牛養羊,環境很差。通過人居環境整治,該村建起6幢牛舍開展集中規模養殖,還引來一個總投資2000萬元的特色産業項目,集花卉苗木、蔬菜瓜果、食用菌産業于一體,不但改善環境、增加收入,而且開發出休閒農旅項目,形成生態養殖、高效農業、休閒旅遊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目前朱橋村已入選省級特色田園鄉村。
塑鄉風,提升鄉村振興精氣神
鄉村振興,要塑形也要鑄魂。漣水縣通過實施“黨員責任田”項目和鄉土文化振興工程,走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善治之路,實現鄉村“外在顏值”和百姓“內在氣質”同步提升。
在東胡集鎮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志願者正在給村民張大爺理髮。“在這裡,可以拉家常,能免費理髮,衣服還能送來洗。”張大爺説。截至6月底,漣水縣實現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所全覆蓋,常態化開展“小康路上我當先鋒”“鄰裡一家親”等系列文明實踐活動,老百姓的業餘生活由在家打麻將變成到這兒下下棋、看看書、聽聽戲,幸福感、滿足感得到極大提升。
“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的‘魂’。”在漣水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姜傑看來,鄉村振興不僅要讓農民腰包鼓起來、住上好房子,更重要是讓他們的精神生活充實起來,活出好面貌。
漣水塑造文明新風的重要一招,就是通過傳承和弘揚鄉賢文化、好人文化,重塑鄉村文化內涵。該縣建立包括223人的鄉賢名錄,通過舉辦鄉賢文化節、建設鄉賢文化廣場等,用身邊事啟發身邊人,引導廣大農民群眾見賢思齊。同時按季度評選漣水好人,去年以來,2人獲評“中國好人”、3人獲評“江蘇好人”。各類先進榜樣成為引領文明鄉風、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
移風易俗,是鄉風文明中的重要一環。漣水創新開展“庭院美、環境美、家風美、風尚美”“四美”在農家創評活動,建立紅白理事會、道德評議會、村民議事會等一系列規章制度。“以前大操大辦、天價彩禮、厚葬薄養等不良風氣得到根治。”梁岔鎮宣統委員朱金城深有感觸。該鎮費莊村的劉啟明欣喜地告訴新華日報記者,以前一年人情往來就要1萬多元,是最大的家庭開銷,現在一年不到1000元,生活品質提高不少。(新華日報 記者 蔡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