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我省中小學將迎來秋季新學期——教材大變臉,“教”“學”如何跟上
9月2日,江蘇省中小學即將迎來秋季新學期開學。根據教育部要求,從2019年秋季開始,全國中小學語文、歷史、道德與法治課程需使用統編版教材。省教育廳也發佈了《江蘇省2019年秋季中小學教學用書目錄》,明確這三門學科將更換為統編版教材。本輪新教材變革,家長、學生和老師該如何應對?
各大書店新教材供不應求
因教材變化,暑假裏,各大書店的中小學新教材尤其是語文課本供不應求。從本月下旬開始,新教材陸續擺上書店貨架,但迅速被搶購一空。近日來,新華日報記者在南京的鳳凰傳媒新華書店新街口旗艦店注意到,不少家長在教材區選購新教材。“語文老師暑假前就講下學期要換新教材了,讓我們提前買了給孩子學習起來,但市面上一直買不到。”張女士説,孩子下學期要上五年級了,是小學的關鍵期,所以全家三天兩頭跑書店,“終於趕在開學前買到了。”
現場一位書店工作人員表示,“南京現在四、五年級的語文新教材基本只剩這家店裏有了。尤其是最近,四、五、六年級的語文新課本一週能賣出約1500本,一、二年級的語文新課本也賣出了2800本左右。”
為防止新教材一冊難求,老師們也準備了教材的電子版供學生暑假預習。“2019年暑假,語文老師統一要求學生預習新教材,所有課文都要讀一遍,並由家長錄製音頻。”南京鼓樓區一小學六年級學生家長雷女士告訴新華日報記者,平時“放養”孩子的她,這個暑假每週給孩子錄製兩篇課文的閱讀音頻,還專門去書店買了六年級新教材的解析材料。
閱讀量增加鼓勵多讀書
語文新教材的變化,是所有家長、老師最關心的問題,讓孩子在假期中做好銜接準備。
《義務教育語文教科書》(教育部組織編寫)總主編、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溫儒敏曾回應,新編語文教材通過精選古代經典作品來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在編寫中,深入挖掘經典名篇,從《詩經》到清代的詩文,從古風、民歌、律詩、絕句到詞曲,從諸子散文到歷史散文,從兩漢論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均有收錄。小學語文有古詩文124篇,初中語文古詩文124篇,佔所有選篇的51.7%,都較此前有所增加。
兒子李小同馬上要升小學六年級,媽媽劉娟早早從網上下載了電子版新語文教材給孩子熟悉。“兒子明年就要升初中,看完新教材,最大的感受就是閱讀難度的提高。以前孩子的閱讀還主要依靠老師來引導,但新教材更注重孩子閱讀習慣的培養,比如在閱讀要求中明確提出讓孩子‘聯繫生活實際’等。這個暑假,我幫他報了閱讀和寫作培訓班,買了許多課外書,想讓他提前做好預習工作。”
南京市玄武區語文學科帶頭人、南京長江路小學語文教師趙昌竹表示,新教材回到“守正”的立場,“新教材裏很多經典課文又回來了,尚未沉澱的‘時文’相對少了。”“每本書都有這樣一個欄目,做課外閱讀的推薦,可以與所在單元的知識聯繫起來,比如説課文是童話,習作也是‘我來編童話’,那麼這個單元的‘快樂讀書吧’主題就是童話。” 趙昌竹説,統編教材還有一個特點,是要求孩子和大人一起讀書,重視親子閱讀。
“過去,一年級剛上學就學拼音,然後再用拼音去認字。統編版教材將拼音學習推後,先認一些漢字,再學拼音,而且邊學拼音邊認字。這個順序的改變把漢語、漢字擺回到第一位,讓學生明白拼音只是輔助學漢字的工具。”南京中山小學副校長李萬青解讀説,“新版語文教材在課文選篇上,增加傳統文化的篇目。以往語文教學比較偏重精讀,統編版語文教材更加重視多種閱讀方法的教學,建構了‘教讀’—‘自讀’—‘課外閱讀’組成的‘三位一體’的教學結構。可以説,新教材重構語文知識體系,全方位培養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對我們老師的教學也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告別“一綱多本”加快教學改革
除了語文新教材變化以外,小學“道德與法治”統編教材不僅關注學生的道德情感教育,也有機滲透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傳統教育以及法治教育,強調對兒童理解、辨析、判斷、創新等道德思維能力的培養。除了在小學六年級上學期,設置了“法治教育”專冊外,其他各年級均有法治規範教育的有機滲透,體現了法治規範教育的螺旋式上升。
“學生要不斷拓展自己的社會知識面,多閱讀,多關注新聞,為課程學習奠定體驗基礎。同時,積極參與道德學習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變道德常識記憶為價值探究,在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中實現知情意行的自我發展,在知行合一的自我教育中實現道德素養的自我發展。”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行知分校副校長劉少青坦言,新教材的使用對教師也是一種挑戰。
“以前,中小學教材編寫出版還是‘一綱多本’,即教學大綱只有一個,允許出版社編寫各自教材。”南京市教育科學研究所科研員洪劬頡説,“由於各自編寫教材,甚至出現語文學科中小學階段很多術語解釋不統一的現象。”
“教材的編寫改革、內容調整,要起到實際作用,有賴於教師教育教學方式改革。而教育教學方式改革,又受制于教育評價制度。因此,在推進教材改革的同時,必須深入推進評價制度改革。”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説。(新華日報 記者 王 拓 葛靈丹 葉 真 見習記者 謝詩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