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劍橋大學南京中心昨奠基,成為南京與世界科技創新攜手同行標誌 連結世界,南京又多一座“橋”
9月10日上午,劍橋大學在海外唯一一個以劍橋大學命名的創新中心,劍橋大學—南京科技創新中心長期基地(簡稱南京中心)在江北新區舉行奠基儀式。
南京中心是劍橋大學首次在英國境外設立的合作研究機構,是劍橋在中國唯一冠名的科技創新中心,是南京與世界科技創新攜手同行的重要標誌。
奠基儀式上,省委常委、南京市委書記張敬華致辭表示,古老、美麗是南京與劍橋的共同特質,科學是雙方共同的追求,創新是雙方共同的願景。正是創新的有力驅動,南京GDP增速連續9個季度保持在8%以上,高新技術産業産值增速保持在10%以上,成為中國東部經濟增長最快的特大城市和發展品質越來越高的中心城市。
他表態,南京將立足新的起點、搶抓新的機遇,全力支持劍橋大學南京中心發展壯大,更好地與世界科技創新攜手同行。
牽手頂尖機構與世界創新同步
2015年以來,南京方面與劍橋大學就創新合作開始接觸,在劍橋大學校長斯蒂芬·托普執掌劍橋大學半年際,2018年3月27日,劍橋大學與江北新區正式簽約,雙方共建劍橋大學南京科技創新中心。這是劍橋大學建校以來首次在英國境外設立的合作研究機構,也是托普上任後推行的重要戰略,他有意將其打造成全球合作典範。
南京對與劍橋大學合作極為重視,推進速度很快。2018年7月,南京中心在江北新區揭牌,2019年初在劍橋大學揭牌,2019年5月,南京中心的《多模態和混合3-D超聲/光聲成像系統》和《肥胖相關的代謝並發癥:致病機制,診斷生物標誌物和治療靶點——中國的代謝健康肥胖(MHO)悖論》兩大項目獲批,中心開始投入研發,第一個項目將與東南大學和超聲成像系統製造公司Vinno合作,第二個項目將與南京大學和部分生物醫藥和基因公司合作。
2019年春天,托普應邀在北京大學演講,他提出當今世介面臨許多共同挑戰,需要各方密切合作,這種合作不是可有可無,誰若想獨立完成,必定是孤掌難鳴。
張敬華説,劍橋大學南京中心的成立,正是托普開放合作理念的具體體現和生動實踐。對此,他極為讚賞和敬佩。劍橋大學南京中心是劍橋在中國開展創新合作的標誌性平臺和引領性項目,南京將和劍橋大學共同努力,以劍橋大學南京中心為載體深化合作,面向全球集聚高端創新資源,使之成為劍橋聯繫中國、南京連結世界的重要戰略支點。
南京雄心吸引全球創新資源
奠基儀式前一天,托普對南京中心所在的江北新區進行了走訪,他對新區規劃和藍圖建設的時間、人口的變化、新區環境、公共配套、能源使用等表現出極大的好奇。
多幢超高建築、幾百公里長的綜合管廊,集聚力量吸引全球創新人才……托普一行感受到南京推動科技創新的雄心。
這兩年來,南京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名城,在全球創新版圖中坐標定位,放眼全球集聚創新資源要素。南京成立的兩百多家新型研發機構,1/3有國際研究團隊參與,數十家由海外專家領銜。2018年南京新增就業大學生、新增高科技企業等都創下歷史新高。
為什麼是南京?歷經八個多世紀的歷史滄桑,劍橋大學堪稱人類文明史上的一盞燈,如今這盞燈指向了東方的這座城市。規範運營、制度化保障、市場化運作,雄厚的科教積澱,良好的發展環境,這是劍橋團隊眼中南京的優勢。
托普説,全球重視創新的國家都極為重視人才,來到南京可以感受到這座城市全方位對人才的重視。南京科技創新中心是劍橋大學非常重要的一個項目,也是劍橋大學唯一的海外創新機構,劍橋大學會傾盡全力把中心發展好。最近他和團隊一直在謀劃,怎樣把劍橋更多的資源要素帶到南京,劍橋大學要努力成為最好的合作夥伴。
劍橋大學副校長艾莉斯在接受新華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她被南京、被江北新區的發展雄心所震撼,南京之行極大地增強了劍橋大學的信心。劍橋的特點是專注基礎研究,並形成了從基礎研究到商業應用的良好生態系統,而這樣的生態系統正是南京所傾心追求的。研發者願意過來了,下一步,建議南京多考慮如何讓研究者的家庭跟過來。
提供五大最優便利
江蘇自貿區最近獲批,南京片區即落在江北新區,托普對此表示祝賀。
張敬華表示,南京要為劍橋南京中心做好服務,同時為自貿區建設探路,具體是做到“五個一”:一是搭建一個工作專班。安排專門人員,對中心建設提供全流程跟蹤服務,最高效率解決各類問題。二是建立一支創投基金。由市屬投資平臺出資引導,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建立專門的創投基金,支持中心與龍頭企業開展産學研合作,加速科研成果轉化和産業化。三是提供一筆專項資金。在中心起步階段,由市區兩級財政每年給予一定的績效獎勵,保障中心健康運行。四是落實一批專門政策。對南京主導産業發展需要的關鍵核心技術,通過購買服務的方式,委託中心進行研究開發。對劍橋大學、南京中心以及有關高校聯合開展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在規劃、場地、經費等方面給予最大限度支持。對中心申報國家級科創平臺、參與中英兩國以及全球合作重點研發項目,我們給予大力支持、一事一議。五是形成一套服務機制。完善國際化功能設施,建立住房、子女教育、醫療保健等綠色服務通道,為各類人才在南京學習、工作、生活提供最優保障。
張敬華説,雙方要積極探索拓展新的合作領域,深入探討在知識産權、高等教育、人文交流和“智庫”建設等領域的國際合作。他直接提出,希望在不久的將來,劍橋大學挑選亞洲分校時,能夠優先考慮南京。(新華日報 記者 顏 芳 見習記者 許雯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