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江蘇省作協主辦的“江蘇青年文學論壇”首場活動,近日在蘇州舉行。這次活動中,“江蘇當代文學研究基地”在蘇州大學正式掛牌。此次論壇以“青春的行走——作家成長與當代文學七十年”為主題,70後作家魯敏、80後作家孫頻、90後作家周愷與青年批評家劉大先、項靜、何同彬等展開對談。
近年來,江蘇省作協聚焦江蘇青年文學人才培養,不斷創新工作思路,已初步形成“文學蘇軍”領軍人物、“文學蘇軍”新方陣、江蘇文學新秀,專業作家、特約作家、簽約作家以及導師制學員、寫作營學員等多層級作家人才梯隊。為進一步加強文學人才培養工作,江蘇省作協計劃自2019年起,每年舉辦2至3場江蘇文學青年論壇系列活動。論壇以青年寫作為總話題,通過對談、訪談方式開展省內外青年作家、批評家與青年學子的交流互動,展示江蘇青年作家和江蘇文學新秀的寫作風貌,培育文學隊伍,提升文學氛圍,厚植文學土壤,推動江蘇文學持續繁榮發展,促進江蘇文學與中國當代文學的雙向交流和共同發展。
作家魯敏首先開啟了關於青春寫作的探討,“很多前輩和同行,都是很年輕的時候就寫出了非常有影響力的作品,研究青春文學其實就是研究重要前沿人物和對文學現場的前瞻性。”中國社科院研究員劉大先表示:“作家的青春一定跟所謂的時代精神息息相關。對於青年作家來説,閱讀很重要但是閱歷更重要,要走出自己跟人們發生密切的連接,這樣的青春才能説是行走的青春。”
作家孫頻從自身出發闡述對青春寫作的看法,“我曾經認為自己是沒有走過青春期的年輕作家,以為我是未老先衰的寫作。但當我慢慢變老,尤其是最近兩三年,我突然有了很多與以前不同的感受,突然發現我之前的寫作都是青春寫作,但是當時根本感受不到。”孫頻由此開始反思寫作過程中的青春狀態,“比如我覺得自己的出生年代與出生地域可能決定了我的某些特質。”《鍾山》副主編何同彬前兩年寫過《重建青年性》,對青年寫作做過深入思考。他認為,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多以文學潮流劃分作家寫作,而現今具有共識性的文學潮流少了,“怎麼對作家進行認定?有時候像代際劃分其實是特別便利的方式。”(南京日報 特派記者 邢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