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感受總理魅力 傳遞家國情懷原創歌劇《周恩來》江蘇首演感動觀眾

10月20日晚,原創歌劇《周恩來》在江蘇大劇院首演。南京日報 記者 馮芃 攝
西花廳鮮艷的海棠仍在盛放,罹患絕症的“周總理”卻在海棠樹下和“鄧穎超”揮手作別,轉身離去,繼續投入工作;剛做完手術的“周總理”深夜伏案燈下,生命即將走到終點,仍然惦記老少邊窮地區脫貧、祖國統一大計……隨著劇情推進,這些感人至深的故事和細節讓觀眾淚流滿面,劇終後現場掌聲雷動。10月20日晚,原創歌劇《周恩來》在江蘇首演,打動了到江蘇大劇院看劇的南京觀眾。
“周總理回來了!”讓觀眾流淚
隨著一個個總理的事跡娓娓道來,觀眾的情感也慢慢調動起來,60多歲的李女士在演出結束後泣不成聲:“周總理回來了……當年從電視上看到,十里長街送總理,人人裹個大棉襖,哭聲震天。”説著,她就控制不住地流下了眼淚。00後大學生小葉對於周總理事跡的了解一度還停留在《十里長街送總理》這篇課文上。這次觀看了這部歌劇,讓她感覺到周總理形象鮮活了起來,就像身邊有這樣一個燃燒自己、敬業愛民的好總理,他的精神是那麼無私可貴!最打動她的是,周總理臨終時,在病床前與鄧穎超訣別的一場戲,《海棠花開》音樂響起,內心那種滾燙的感情就開始翻涌。
不斷豐滿情節和人物,方能感人至深
導演邢時苗認為,周恩來的一生非常偉大。他從戰爭年代走過來,曾經去法國留學,在天津參加“五四運動”……如果完全呈現,需要電視連續劇的長度,斟酌再三,該劇以1960年蘇聯撤走專家、國內經濟遭遇極大困難的情況為背景,通過集中呈現周總理一生中的幾次重要場景,塑造出一個睿智堅韌、勤勉為民、堅持獨立自主的大國總理形象。為求完美的藝術效果,主創不斷豐滿情節和人物,“有不少細節是我們到了延安後才加的。”邢時苗透露,鄧穎超揉巴揉巴布鞋,讓周總理換下皮鞋,這種體貼,溫暖綿長。還有夜深了,工作很久的周恩來接到鄧穎超送來的一碗小米粥,卻捨不得吃。可是這麼晚了應該餓了吧?“現在中國許多人在挨餓,省一口是一口”,每次演到這兒,“我們的心靈都像被嘭嘭捶打”,“這些細節,感動著我們每一個創作者”,邢時苗説,劇組加了“袖套辦公”怕磨破西服的細節,還有鉛筆頭很短很短了還在用,病入膏肓了還在深夜批閱……”
“對周總理的懷念,是一种家國情懷”
在知乎上有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40多年後我們仍然在懷念周總理?一段回答似乎很貼合現在人的情感和想法。周總理某種程度上更像老百姓心裏的一個家人和長輩。所以儘管很多80後、90後、00後,並不跟周恩來處於一個時代,但仍會熟知他生前那些事,視之為“偶像”,説他是“中國最帥的男人”,被他的人格魅力和道德情操所折服。
影視評論家李準説:所有的藝術作品,尤其是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塑造領袖形象最終要靠來自生活的非常精彩的藝術細節。而周恩來生前的每一個故事都感人至深,為藝術作品提供源源不斷的素材,在不斷創作過程中,作品打動觀眾的同時,也讓人們對周總理的感動和懷念,某種意義上成為一种家國情懷。
歌劇《周恩來》的編曲是中央音樂學院教授唐建平,在他看來,關於周恩來,電視劇、電影、文學、戲劇有很多作品。但歌劇要突破一般歷史作品進行創新的地方,“在創作過程當中,我終於明白了,我們要做的是音樂作品的周恩來,我們的每個音符都要帶著周恩來特有的形象、特別的情感。”首先認可的就是共和國主題形象必須要在,“如果大家細聽《初心》,能感受到裏面民族的、大中國的元素,它與《拉貝日記》《運之河》都不一樣,就是大國旋律、共和國旋律。這種大國旋律帶來的情感共振,是有震撼力的。”唐建平説。(南京日報 記者 馮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