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助江蘇加速鏈入世界級創新 “江蘇身影”閃耀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
10月29日上午,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在滬開幕。44位諾貝爾獎得主,21位圖靈獎、沃爾夫獎、拉斯克獎、菲爾茲獎獲得者匯聚一堂,在演講中回望科學人生,在論壇中分享科技前沿成果,共同激蕩出一場“全球最強大腦”的思想盛宴。
在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環節,除了三位“新晉”諾獎得主強力助陣外,還有兩位極為耀眼的“江蘇身影”——他們奔走在國際科研的最前端,成為中國參與全球科技發展的堅實力量,也為江蘇鏈入世界級創新提供了更多可能。
“科學一直都是國際屬性的,各國科學家必須彼此分享。一個人的發現,可以啟發其他人有更多發現,對自己的發展也是有利的。”當天上午的開幕式上,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WLA)副主席朱棣文做總結發言時,反復強調了“分享”,引發全場共鳴。他説,在基礎科學領域,特別需要“分享”,沒有一個國家能在科學領域壟斷。這位活躍在世界科學前沿的“大咖”作為開幕主持嘉賓,以流暢的英文表達、開闊的國際視野、銳利的科學視角,串聯起“高含金量”的開幕演講環節。
199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朱棣文,其實與江蘇有著不可分割的“情感聯結”。朱棣文雖然在美國長大,但從小父母就告訴他們兄弟三人:“你們是中國人,你們的家鄉在蘇州的太倉,很多親人都在那邊。” 致敬科學家,傳承科學精神,在太倉,有一所以朱棣文命名的小學——太倉市朱棣文小學。2017年8月,朱棣文攜夫人來校訪問,並留下英文題詞,意為:“小學是人生第一所學校,是獲得知識的重要一站,願所有的人在這裡學會熱愛學習。”
開幕式後接受採訪時,200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主席羅傑·科恩伯格提到,想把祝福和掌聲獻給到場的中國及華裔科學家,特別是不久前解析了非洲豬瘟精細三維結構的饒子和教授及其科研團隊。羅傑·科恩伯格“點讚”的這位科學家,正是地地道道的江蘇人。
在主旨演講中,饒子和分享了在非洲豬瘟病毒結構與疫苗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其團隊成功分離出非洲豬瘟病毒流行株。他手持一個黃藍紫三色的非洲豬瘟病毒整體結構模型説道:“這是在原子結構上第一次看到非洲豬瘟病毒的結構,這麼大的一個病毒微粒,尤其是P72的微粒結構,可以幫助我們進行疫苗的設計。”
中科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饒子和生於南京,畢業于南京第一中學。作為分子生物物理與結構生物學家,這些年他經常到江蘇的高校、醫院、省疾控中心等開設講座或者進行學術交流,兩屆江蘇發展大會他也都欣然受邀參加。他曾經告訴新華日報記者,“這麼多年,去的地方很多,但不管身在哪,我都會關心家鄉發展,也很想為家鄉做點貢獻。”就在本次大會的前一天,10月28日上午,饒子和還在南京參加了東南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揭牌儀式,並受聘為生命科學諮詢委員會委員,他表示,生命科學的發展是當前的大勢所趨,現代的醫療要用現代的手段,希望東南大學能從眾多高校中異軍突起,把生命科學學科做成“一流”。
科學猶如燈塔,照亮人類未來發展之路,而頂尖科學家無疑是站在塔尖上的瞭望者。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開幕式現場,三位2019諾獎得主輪番演講,向觀眾展示了充滿無窮想像力的“宇宙圖景”,論道生命與科學。
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米歇爾·馬約爾在演講中向全球科學家拋出問題:在探測行星過程中,有沒有哪個行星上會存在生命?“1995年,我和迪迪埃一起發現,某個星體光譜信號的改變週期只有4.2天!”馬約爾説,後來的科學研究又進一步發現,這個被命名為51 Pegasi b的行星品質與木星差不多,但差異很大,這開啟了天文學科中一個新的發展方向。
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美國哈佛醫學院教授威廉·凱林、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教授格雷戈·塞門薩在主旨演講中和參會者分享他們的最新發現。凱林介紹,2018年12月,全球首個利用低氧誘導因子原理開發的腎性貧血治療創新藥羅沙司他膠囊在北京上市,最新臨床試驗表明,低氧誘導因子-2α抑製劑對癌症治療有良好效果。(新華日報 記者 沈崢嶸 王夢然 蔡姝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