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從黑白照片到爆款H5,他們這樣定格70年江蘇印記——快門聲中,凝望時代巨變
1968年年底,南京長江大橋全線貫通的前一天,新華報業年輕女記者曉莊爬上南橋頭堡,拍下了《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這張經典照片;1994年,蘇州工業園區破土動工,新華報業一名叫程光的記者,捕捉到工人奮力勞動的動人畫面;2016年,一群80後、90後年輕人,以雨花英烈為題材,製作出爆款H5……
敏銳感知時代變革,用鏡頭展現70年來江蘇發展的光輝印跡,在江蘇省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成就展上,他們的共同身份是新華報業記者。他們的“娘家”,也從一張單槍匹馬的《新華日報》,發展到擁有14張報紙、9個新聞網站、6個移動客戶端、109個微媒體賬號的大型傳媒集團。
1968年:
南京長江大橋
南京長江大橋是長江上第一座由中國自行設計建造的雙層鐵路、公路兩用橋梁,如巨龍雄踞江波之上。挂著毛主席頭像和紅色“囍”字的公交車隊以恰到好處的距離迎面進入鏡頭,冒著濃煙的火車正沿鐵軌行駛,江面輪船點點,岸邊屋舍儼然……這是大橋全線貫通前一天拍下的珍貴畫面,為了這一刻,受報社委派拍攝大橋的曉莊已經在這裡駐紮了一個月。
10月24日,新中國第一代女攝影記者曉莊來到70年成就展,迅速成為觀眾的焦點。白髮蒼蒼的曉莊老師笑著回首往事:為了以俯瞰視角展現大橋雄姿,她壯著膽子攀著繩梯爬上了橋頭堡,差點掉下江去。一次冒著生命危險的勇敢記錄,定格了珍貴的歷史畫面。後來,她把這張作品的底片捐贈給了南京長江大橋管理處。
1988年:
淮陰水上蔬菜交易市場
整齊捆紮的蔬菜高高地摞在船隻上,船隻密密匝匝地停泊在運河邊,離鏡頭最近的一位年輕農民滿臉喜悅。視角移至岸邊,那裏已經站滿推著“二八大杠”等待買菜的人們。這幅攝于1988年的照片,以蔬菜交易這一關乎百姓生活的微小切口,管窺商品經濟的澎湃活力。它的作者是新華日報攝影記者于惠通。
“我拍過大量社會紀實類作品,盡可能全面記錄我們所處的時代。”于惠通説,上述這幅作品是他外出采風時,在淮陰(今淮安)市中心運河畔捕捉到的畫面,“毗鄰京杭大運河,得南北通達之便,當初的流通體制改革,讓這裡一下子釋放出巨大的活力。而在此之前,農副産品都是由國家統購統銷,農民私自進城販賣可是‘投機倒把’!”
1994年:
蘇州工業園區
沒有對講機,也沒有小旗幟,一位負責指揮的工人奮力吹響口哨,高高舉起右臂,仰臉注視著畫面之外的某輛吊車。他的背後是荒涼的土地和大型工程機械,他的安全帽上沾滿泥土,他緊皺眉頭瞇起雙眼的表情,在廣角鏡頭下雖然顯得有些誇張,但真實而富有衝擊力。1994年,蘇州工業園區正式動工建設幾天之後,新華日報記者程光趕來蘇州,拍下了這一時刻。
“蘇州的改革開放步伐一直走在江蘇乃至全國前列,新生事物層出不窮。這幅作品就是我在工地上捕捉到的畫面:剛被翻墾的土地、幹得熱火朝天的工人,從他們奮力勞動的姿態中,看到這片土地的未來。”程光説,“這是中國和新加坡兩國政府間的重要合作項目,是中國改革開放和國際合作的窗口,就像工人振臂一呼的畫面所暗示的,這一定是真正的‘大手筆’!”
2016年:
“再讀雨花英烈”系列H5
耳畔響起根據蘇聯歌曲《神聖的戰爭》改編而成的昂揚旋律,手機螢幕上,烈士們視死如歸的眼神,穿越歷史煙雲仍然充滿力量;上劃螢幕,雨花英烈的名單、事跡、書信、語錄徐徐展開……70年成就展現場,觀眾只需用微信掃描二維碼,即可欣賞2016年度江蘇省網絡好新聞一等獎、第二十屆江蘇新聞獎作品:“燦若星雨 生如夏花——再讀雨花英烈故事”系列H5。
在中國共産黨成立95週年之際,由新華報業集團交匯點新聞客戶端出品的這組爆款H5,是主流媒體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唱響主旋律、傳播紅色文化的一次成功的創新表達,參與者數量高達560萬+,“生如夏花、青春永駐,是我們對雨花英烈的理解;追尋、銘記和傳承,是我們對自身使命的認識;邀請讀者做‘鋪路雨花石’,則是喚起今天人們不忘初心、繼續前行的信念。”該系列H5主要策劃人之一、交匯點記者趙霞説。
2019年:
5GAI無人駕駛汽車
這是一張表面上看來平淡無奇的攝影作品,你甚至會以為作者不小心把畫面拍糊了:2019年7月9日,南京經濟開發區紅楓科技園內,中智行5GAI新一代無人駕駛汽車正在進行路測,除了車身上的“5G”字樣清晰可見,畫面中其他因素,包括汽車的細節、背後的樓房和樹木,均處於令人暈眩的模糊中。而這,正是記者萬程鵬特意採用“追隨拍攝”技巧所取得的效果:通過精心控制的快門速度和機身移動速度,凸顯“快”——汽車之快和時代發展之快。
“當時我還坐在汽車上體驗了一把無人駕駛,轉向、繞樁、躲避障礙物及行人、泊車一氣呵成,不需要任何人工干預,特別是繞樁,又快又穩,比自己平時開車操作的效果好很多。”萬程鵬説,“過十年再回頭看這張照片,也許會感嘆,這正是時代轉折的開端。”(新華日報 記者 馮圓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