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騰訊公司攜手楊振寧等14位知名科學家發起的2019年“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11月2日在北京舉行,9大基礎科學領域的50人獲獎。來自南京大學、東南大學的4位江蘇“青年科學家”得到表彰,他們每人將獲300萬元獎金,用於科研。
南大的兩位獲獎者是萬賢綱和施勇,他們的研究分屬於“數學物理學”和“天文和地學”領域;東大的兩位獲獎者楊俊宴、徐趙東都致力於“交通建築”領域的研究。
“肯定他和合作者提出了Weyl半金屬概念;發展新的預言拓撲材料理論方法,預言數千種拓撲材料。鼓勵他為發現全新量子效應等重大基礎科學問題的研究提供全新視角。”這是“科學探索獎”對南京大學物理學院教授萬賢綱的頒獎詞。“就像拉起一張‘大漁網’,一網撈盡海量拓撲材料線索。”萬賢綱和團隊的研發成果“拓撲材料基因庫”2019年2月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上。
南大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施勇通過研究兩個近鄰貧金屬星系,發現它們的恒星出生率比類銀河系星系的恒星出生率低約10倍到100倍。由此,施勇在國際上首次證實了第一代恒星的低出生率。“肯定他在星系中的恒星形成規律和活動星系核方面的努力,支持他開展矮星系的多波段觀測研究,探索解決冷暗物質模型的小尺度危機。”現場,頒獎嘉賓道出施勇的獲獎理由。
東大建築學院教授楊俊宴的科研方向是“建築大數據”,他的獲獎理由是:肯定他圍繞智慧城市大數據研究,構築了基礎理論到關鍵技術再到工程實踐的科研全鏈條,支持他在智慧化城市設計、城市大數據預測等問題上探索。“依靠多源異構的大數據,我們可以真實地了解所有的城市公園綠地在高精度的層面上,市民到底是如何使用的,他們有什麼需求、哪些人群在使用,然後再來進行綠地空間的設計和佈局,真正做到以人為本。”
“減震”是徐趙東教授研究的關鍵詞。給他的頒獎詞是:肯定他在磁流變智慧減震材料與一體化智慧減震結構、低頻高耗散粘彈性減震結構方面的成績,支持他在多維隔減震和複雜土木結構減震等問題上的探索。徐趙東教授曾獲得2014年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新華日報 作者 王夢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