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我省創新打通基層治理“最後一公里” 築牢底線,讓公平正義陽光普照
基層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基層治理現代化程度直接影響國家治理現代化水準。江蘇省從群眾需求出發打通基層治理“最後一公里”,織牢權利保障的嚴密法網,推進社會公平正義,把法治江蘇建設推向縱深。
“非訴”當先,將矛盾化解納入法治軌道
8月底,南京科遠智慧科技集團商務部工作人員宋先生向江寧開發區法院非訴訟服務中心送來一面錦旗,上書“創新司法、高效為民”等字。“高效便民,不傷和氣!”談起“非訴”,他高興地説,之前公司6個案子在手,3個通過非訴方式和解,最快僅用一週時間,大大提升了民營企業法治獲得感。
近年來,江蘇省開展調解程式前置試點,在各級法院設立“人民調解工作室”和“律師工作站”。2019年以來,江蘇省在全國率先探索非訴訟糾紛化解機制建設,綜合運用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律師調解、公證、行政裁決、行政復議、仲裁等方式多元化解糾紛,初步形成“非訴”和“訴訟”糾紛解決機制二元格局。
“非訴”成為基層治理中不可或缺的減壓閥。連雲港市中院訴訟服務中心建立訴訟服務、訴訟引導、立案登記、案件速裁、訴調對接、涉訴信訪、司法輔助等“七位一體”服務體系,推動大量糾紛解決在訴前。南京市江寧區探索建立非訴訟糾紛解決綜合平臺“1+3+N ”模式,第一時間定分止爭。“非訴訟糾紛化解方式在化解矛盾糾紛、修復社會關係中具有獨特優勢。”江寧區司法局局長劉春明説,6月以來,全區通過非訴訟糾紛解決綜合平臺化解矛盾糾紛15358件,同比增長78.4%。
“非訴”的引入,有效緩解法院“案多人少”的緊張局面。江寧開發區法院立案庭庭長胡騰雲説,法院構建由“員額法官+法官助理+調解員+書記員”組成的調解速裁團隊,專業調解員唱主角,法官及時提供法律指導。“能調則調,當判則判。每月案件數達800多件,平均有120件通過‘非訴’方式化解。”
“把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挺在前面,有利於社會風險釋放和社會張力減壓。”省司法廳相關負責人説,非訴糾紛解決方式在法治框架內運用鄉規民約、道德文化等規範行為,有利於促進社會自治善治。
政策護航,讓群眾摸得著公平正義
江蘇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大力提升援助品質,讓人民群眾在每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2018年,全省共辦理法律援助案件 98487件,受援人99267人,其中農民工48854人,避免或挽回經濟損失10.7億元。
近年來,江蘇省推動受援人群由低保人群向低收入人群延伸,鼓勵各地結合實際適當放寬法律援助經濟困難標準。目前,蘇州、無錫、鹽城、宿遷等地將經濟困難標準調整為最低工資標準並建立動態調整機制。
在應援盡援的基礎上,進一步實現應援優援。2018年以來,江蘇以法律扶貧助力脫貧攻堅,建立全省法律援助服務對象數據庫,目前入庫貧困人口、低保、五保等人員信息137.6萬餘條。按“一戶一策”“一戶一案”要求,為貧困戶制定法律援助方案,提供法律服務。全省辦理涉農貧困人口法律援助案件16850件,辦結率68%。
省司法廳、省財政廳最近聯合印發《關於完善法律援助補貼指導標準的通知》,建立法律援助補貼與服務品質掛鉤機制。“根據服務品質上下浮動一定比例,確定不同級別補貼標準,從而促進服務品質提高。”省法援中心主任唐俊説。
保障司法人權、促進司法公正,刑事法律援助被越來越多的人知曉。目前,江蘇省所有縣市區均已開展刑事案件律師辯護試點工作,在全國率先實現省域全覆蓋,審判階段刑事法律援助案件28294件,比試點前增長349.8%。2019年7月,孫某因盜竊罪被判處拘役兩個月、緩刑三個月,直到社區矯正報到期滿時仍未報到。江蘇天全律師事務所律師姜惠兵前往孫某家中耐心勸導、釋法明規,最終成功勸導他完成手續。此前,姜惠兵已在偵查、審查起訴、審判階段全程為孫某提供刑事法律援助。
春風化雨,從“不能再犯”到“不想再犯”
江蘇是2003年以來全國首批開展社區矯正工作試點省份。截至2019年5月底,全省累計接收社區服刑人員40.1萬餘人,按期解矯36.3萬餘人,在冊社區服刑人員3.8萬餘人,重新犯罪率始終處於全國較低水準。
2014年,江蘇省頒佈施行全國首部社區矯正地方性法規《江蘇省社區矯正工作條例》,明確堅持懲罰犯罪與教育矯正相結合、專門機關與社會力量相結合、維護社會穩定與促進社區服刑人員再社會化相結合原則,最大限度把社區服刑人員改造成為守法公民。
談話談心消除社區矯正人員的心理陰影,幫他們找工作、解決生活來源,想辦法解決養老保險等……近年來,江蘇省發揮教育矯正攻心治本作用,針對性實施道德、文化、心理健康教育等,協調人社、民政等部門開展就業指導、專業培訓,對符合條件人員落實低保、臨時救助、就業就學等政策,消除再犯誘因。
“我以後不會再幹違法犯罪的事,一定做好媽媽、好公民。”徐州人李某講起自己的轉變,由衷地表示。犯盜竊罪的李某因獨自撫養兩個孩子,償還每月2000余元房屋貸款,情緒日漸低落。南通市崇川區和平橋街道司法所矯正小組不僅通過心理輔導、感化教育讓她振作精神,還幫她租下一間20平方米的車庫做縫紉加工,鼓勵她應聘送餐員。如今,李某送餐業務越來越好,每月收入5000余元。她還成為一名江海志願服務者,空余時間主動幫助鄰裡。
目前,江蘇緊扣入矯、矯中、解矯“三期分段”的教育管理主線,突出分類管控、精準矯治、損害修復、智慧矯正“四個關鍵”,構建新時期社區矯正工作體系。省司法廳相關人士表示,我省探索啟動社區矯正損害修復項目,經過近兩年的理論研究與實踐創新,初步形成以“犯罪人修復、被害人與社區修復、規範修復以及社會關係修復”等四重修復為基礎的江蘇社區矯正損害修復模式。(新華日報 記者 倪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