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首屆中華暗夜星空保護地大會”探討“追星”話題 控制光污染,讓我們愉快看星星
浩瀚的星空和深邃的蒼穹,是亙古不朽的自然之美。然而,我們該如何留住美麗星空?11月9日,“首屆中華暗夜星空保護地大會”在鹽城野鹿蕩召開。西藏阿裏和那曲、山西太行洪谷、江西上饒葛源,以及江蘇鹽城野鹿蕩等5家中華暗夜星空保護地首次相聚,從西部草原到黃海之濱,所有人都為了一個共同的話題:開啟暗夜,守護星空。
星空下的美麗“夜生活”
11月9日,新華日報記者走進位於大豐的野鹿蕩。這裡是世界自然遺産地,與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僅一壩之隔。堤壩上,蘆葦花開,廣闊的水面,魚兒追著慢行船隻漾起的水波,不時地躍出水面,“腳癢”的野生螃蟹從蘆葦蕩中爬出來,甚至爬到了路上。蒼鷺、白鷺、灰鶴、野鴨隨處可見,最讓人欣喜的是,成群的野生麋鹿或在河中涉水,或在堤壩上悠閒信步。
“這裡的夜晚特別有意思,麋鹿是晝伏夜出的動物,靜謐的夜空下,野生鹿王經常帶著妻兒來遛彎,這是它們的‘行宮’。即便現在天氣轉涼,鹿群依然會趁著夜色來野鹿蕩小菜園逛逛。”跟著在野鹿蕩保護地做管理工作的馬連義,新華日報記者看到高大的籬笆墻內,白菜被饞嘴的動物偷食後,剩下一地殘葉,旁邊是一串串蹄子印。
野鹿蕩3000畝核心體驗區沒有光污染,所設的國家自動氣象觀察臺是仰望星空的好去處,“夏夜銀河、冬季獵戶星座清晰可見。”馬連義説。資料記載,綜合新中國成立以來70年數據,野鹿蕩區域平均全年可觀察星空達238天。2018年5月,野鹿蕩建成中華暗夜星空保護地。這裡同時還是江蘇省沿海野草種子基因庫,對485種野草田野進行調查,適當保護,採集標本和種子,對其中原生野大豆、野草莓、水中野菱等瀕臨滅絕或正在滅絕的物種劃定保護。2019年,野鹿蕩星空保護地的提升項目,被鹽城市政府和大豐區政府列入世界自然遺産地保護和建設規劃。
全球2/3城市看不見銀河
在許多人的認知中,燈光是城市的象徵。它無限延長了白晝,然而,城市化進程中這些太過刺眼的燈光,讓原本純凈美好的自然失去了底色。
“人類從未停止過仰望星空,但近幾百年來,過度使用照明而導致光污染蔓延,破壞了自然的晝夜模式,全球三分之二的城市已看不到銀河和主要星座,人類共同的星空資源和遺産正在消失。”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副秘書長肖青坦言,我國的光污染情況也很嚴重,從衛星圖像的資料來看,北上廣等特大城市的夜空亮度不亞於紐約、巴黎。上世紀80年代後出生的城市青少年已看不到真正的星空,甚至有些國家天文臺也無奈遷址。“星空不僅是深邃的自然之美,更是一個民族精神形成的品質,幾千年來人類仰望星空的文化,不應該在我們這一代失去。”
為了讓更多的社會力量參與美麗星空和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已在西藏、江蘇、江西、山西、浙江、內蒙古、新疆等地積極推動暗夜星空保護地的設立、宣傳和普及。同時,發佈暗夜星空保護地項目,並與國際組織開展合作。2007年至今,國際暗夜協會及其分支機構共在世界範圍內認定了17個暗夜公園,其中10個在美國。自2014年中國第一個暗夜星空保護地在西藏阿裏建立後,我國目前已建成5個暗夜星空保護地——西藏阿裏、那曲,江西上饒葛源,山西太行洪谷,江蘇野鹿蕩,在高原、海涂濕地、山區、湖泊等不同區域和不同環境下,開啟了星空保護實踐。
“星空已是多年前的記憶。”2019年暑期,大豐外國語學校組織教師來到野鹿蕩進行拓展訓練,校長劉坤説,“仰望蒼穹,那星空似乎伸手就能觸摸到。能遠離城市喧囂,審視自己,對話本心,是一種久違的感受。以後,我們還會把學生帶來體驗,讓星空永遠留在孩子們的記憶中。”
鄉村的星空正在逐漸消失
“當城市遊客來到鄉村,去感受‘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意境時,應該別有一番滋味。在鄉村,生態和發展之間應該保持一種平衡,但人們沒有把星空當作一種自然資源、文化資源加以利用,而是不經意地破壞了這種最本真的存在。遊客來了,鄉村的夜色也開始像城市那樣,漸漸被點亮,而星空就這樣消失了。這種變化在全國都存在。”職業星空攝影師戴建峰是“中華暗夜星空保護地·野鹿蕩”建立的促成者之一。2015年,當第一次看到璀璨的暗夜星空後,他被深深震撼了,於是,辭去汽車設計的工作,投身暗夜星空的保護行列。
相比城市亮化,鄉村因旅遊而“被點亮”得非常快。在戴建峰看來,控制光污染並不是不使用照明,而是科學地使用照明體系,滿足正常的生産生活需要。如在燈上加罩,只對地面照射,不影響天空,達到保護夜空和生活需要的平衡。星空看不見,也不只是燈光的問題,空氣品質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越通透的環境,看到的星星越閃亮,所以要倡導綠色低碳出行,每個人都可以成為星空的守護者。
“在北京,向西北方向開車一個小時可以看到星空,但在上海,車得開出三四個小時才能看到。長三角地區是中國燈光污染最嚴重的地區之一,野鹿蕩暗夜星空保護地的建設,在長三角起到了很好的示範效應。”現場也有專家指出,在經濟發達的西方國家,他們早已意識到燈光帶來的不便,一些國家還聯合成立了“國際黑暗視覺協會”,呼籲把黑色還給黑夜。只有當各級地方政府對暗夜保護提高認知,以科普來帶動保護時,美麗中國才會繁星閃爍,夜空燦爛。(新華日報 記者 卞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