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路上,如何加快促進低收入人口增收?經濟薄弱村能否如期順利摘帽?
“‘十三五’以來,泰州泰興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重要政治任務和第一民生工程,聚焦重點難點,完善工作機制,強化政策突破,精準滴灌,深入推進。”泰興市委書記劉志明説。
2018年底,泰興全市建檔立卡低收入人口有31093人,累計脫貧28421人,245個經濟薄弱村,累計脫貧196個,脫貧率分別達91.4%、80%。
“到2019年底,泰興建檔立卡低收入人口和經濟薄弱村將實現全面脫貧。”泰興市農業農村局黨委書記、扶貧工作辦公室主任趙建東説。
泰興市新街鎮金幹村一直是泰興的經濟薄弱村,到2018年年底,村集體收入僅有9.5萬元。“2019年我們村集體收入到賬已有24.7萬元,到2019年底,村集體收入肯定超過35萬元。”金幹村負責人唐文祥高興地説。除了財政支持和標房出租外,2019年他們村又多了幾條收入渠道:成立勞務公司,從事中溝護坡管護,一年增收5萬元;為敬老院提供保潔服務,一年增收4萬元;為村裏的農業科技園提供服務,一年增收4萬元……
保證村級集體收入穩步增長,既要挖潛,又要“造血”。泰興全市積極開展農村集體資産清産核資,採取發包閒置資産、重新簽訂合同、增加補充合同等措施,優化資産資源利用617宗,新增集體收入556萬元。建立2018年-2020年經濟薄弱村增收項目庫,實行財政分檔扶持,整合扶貧資金2.13億元,實施村級增收項目113個,75個項目已竣工見效,全部建成後經濟薄弱村將增加集體收入1500萬元。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僅靠“短平快”的“輸血式”扶貧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必須以項目為主導,扶持就業與創業,才能讓低收入農戶穩定脫貧。近年來,該市加大項目扶貧、産業扶貧力度,構建“企業+貧困戶”“合作社+貧困戶”等扶貧模式,幫扶有勞動力低收入農戶參與生産經營、收益分配。
姚王鎮率先引進泰興遠大家俬設立的藤編加工點,推進靶向扶貧,這種按件計酬、看得見效益的“企業+農戶”扶貧模式,很快在泰興全市推廣。鳳靈樂器、洋芋生態等企業紛紛加入,目前該市共有藤編、樂器、包裝、紙扇等10多種項目加工點,覆蓋357個村居,帶動低收入、貧困家庭和就業困難人員就業近萬人。分界鎮七賢村依託村裏的綠花菜專業合作社,向低收入農戶免費提供蔬菜種子、技術指導、採購等多種服務,同時延長産業鏈,吸納低收入農戶從事綠花菜、甜豌豆深加工,年促低收入農戶增收萬元。
2019年,脫貧攻堅進入衝刺階段,該市將“五包”技能培訓拓展至各個項目加工點,建立孵化基地,讓一些年齡大的低收入人員以及貧困殘疾人在短時間內掌握加工技能、實現快速脫貧。
“2019年我們將全面執行危房改造配套政策,保障困難戶住房安全的同時,注重提高其生活品質。”泰興市扶貧辦副主任顧峰説,新時期脫貧攻堅提出“兩不愁三保障”要求,就是要讓老百姓有穩定收入,不愁吃、不愁穿,教育、醫療、住房安全越來越有保障,過上有品質的幸福小康生活。在推進危房改造的過程中,該市還將困難群眾門前道路全部進行硬質化改造,方便群眾出行。(新華日報 作者 張建榮 孫剛 嚴小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