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實體經濟扛起縣域硬實力 我省25個縣(市)入選“中國工業百強”
11月13日上午,由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主辦的中國縣域工業經濟發展論壇發佈最新年度《中國工業百強縣(市)、百強區發展報告》,江陰市再次憑藉強大的實體經濟硬實力,位列中國工業百強縣(市)榜單第一名,又一次擦亮“中國製造業第一縣”金字招牌。
工業百強縣,
江蘇佔四分之一
縱觀工業百強縣名單,江蘇是當之無愧的“霸主”。從數量上看,江蘇入圍數居首位,並比去年增加1個,達到25個,佔據榜單的四分之一。從位次上看,江陰、昆山、張家港、常熟四地繼續強勢領跑。
擁有全國百分之一的上市公司、四十五分之一的中國500強企業、二十六分之一的中國製造業500強企業……擁有這樣“家底”的江陰,實現了榜單上的“三連冠”。
“江陰大力實施産業強市戰略,把實體經濟和製造業作為江陰經濟發展的主軸,始終堅守産業強市、實業興市的定力,持續推動江陰産業‘體格’變壯、‘體型’變優、‘體質’變好、‘體能’變強。”江陰市副市長趙強介紹,2016年至去年,該市經濟總量從2880億元增加到3806億元,凈增近千億元;規上工業産值由5772億元增加到6059億元;各類市場主體總數從10萬家增加到19.3萬家,連續多年保持兩位數增幅。
昆山市外向型經濟特徵明顯,聚集全國5.3‰的外資,創造全國近2%的進出口交易量,製造類企業達3萬多家,産業基礎堅實。2018年昆山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首次突破1000億元,增長率達到7.8%,總量甚至超越部分地級市。
張家港市是江蘇省第三個GDP超2000億元的縣(市),其人均可支配收入、工業勞動生産率最為突出,預計到2021年,張家港全市規上工業總産值將達6000億元。
常熟市國內消費和出口貢獻顯著,人均指標也普遍較好。
百強縣中,千億級縣(市)引領了縣域工業跨越式發展。2007年,江陰市、張家港市、昆山市經濟總量首次突破千億元,此後千億級方陣加快壯大,截至2018年底,江蘇省GDP超千億的縣(市)達到 11個,其中啟東市、泰興市、靖江市均為新晉“千億縣(市)”。
搶佔“智高點”,
新舊動能加快轉換
産業是縣域經濟的骨架,江蘇百強縣無不注重開展産業培育和升級。
作為國家級綠色能源産業基地,張家港集聚了協鑫科技、愛康集團等國內領先的綠色能源規模企業。如今,張家港市主導産業已由傳統的冶金、紡織、機電、化工等轉變為化合物半導體、綠色能源、智慧裝備等。
昆山已擁有千億級IT産業集群,去年光電、半導體、小核酸及生物醫藥、智慧製造等高端産業實現産值2023億元;太倉市主導産業也已由紡織、石油化工、電力能源轉變為高端裝備製造、新材料、生物醫藥,全市高新技術産業和戰略性新興産業産值佔比分別達57.5%、47.4%。
這些,正是江蘇百強縣産業轉型的縮影。作為傳統工業大縣(市),昆山、江陰、張家港、常熟、太倉、宜興等地新興産業正在發展為主導産業,佔規上工業總産值的一半左右,新舊動能轉換成效顯著。
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縣(市)從“傳統製造”轉向“智慧製造”,搶佔工業互聯網等轉型升級“智高點”,培育新增長點。
張家港市以政府購買進行補助的方式,打造智慧製造大數據平臺、智慧製造專業服務平臺、智慧製造金融服務平臺三大平臺,推動“智造”加速發展;常熟市成立智慧製造公共服務平臺和智慧製造産業聯盟,通過整合資源,貫通創新鏈、産業鏈、金融鏈,為全市企業智慧化改造、智慧車間(工廠)建設、“兩化”深度融合提供專業技術諮詢、整體解決方案等服務。
站上産業新風口,以“智”賦能的步伐仍在加速。昆山目前擁有機器人及成套裝備企業505家,智慧製造相關企業完成銷售收入380.6億元。在上周的進博會上,昆山舉辦專業發展論壇,開展智慧製造項目招商,全力打造智慧科技發展新高地,推動昆山製造向“昆山智造”“昆山創造”轉型。
創新因子活躍,
賦能發展新引擎
一系列活躍的創新因子,逐步成為縣域打造發展新引擎的重要支撐力量。
——專利,是創新的有形化成果。發明專利,更能代表研發成果的市場價值和競爭力。
上榜百強縣平均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12.4件,其中昆山市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近70件,太倉市、張家港市、揚中市等均超過40件,已達到美、韓水準。
2018年,江蘇省在全國率先開展共建“實施知識産權戰略示範省”和“引領型知識産權強省試點省”工作。根據省知識産權局統計,目前全省13個設區市、超過85%的縣(市、區)出臺了本地區知識産權戰略綱要或知識産權強市建設意見,66個市縣成為國家知識産權試點示範區域。
——産業園區,成為縣域重要創新載體,在協同創新、集群集約、智慧融合等方面發揮“領航”作用。
在工信部2018年公佈的第八批國家新型工業化産業示範基地名單中,太倉汽車行業(關鍵核心零部件)作為優勢産業位列其中。江蘇省百強縣中,已有多家入選國家新型工業化示範基地。昆山市的光電顯示産業,形成了貫穿上游原材料、中游零部件、下游終端産品的完整産業鏈,已成為該市支柱産業;江陰市、張家港市的裝備製造,泰興市的新材料(化工),均成為帶動當地先進製造業創新發展的“橋頭堡”。
——“研發中心+工作站”打造縣域特色創新平臺。
縣域創新平臺多以各級研發中心為主,其中,各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研發中心貢獻較大。2018年,昆山市、江陰市分別新增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5家和10家,其中昆山大中型及規上高企建設研發機構比例已高達96.1%。
近年來,昆山市、江陰市、張家港市、揚中市、海門市、海安市等有條件的縣(市)加快發展企業研究院,建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後工作站等,不斷集聚創新平臺。(新華日報 見習記者 沈佳暄 丁茜茜 記者 付 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