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新農民新技術活力迸發,新産業新業態迭代升級 “雙新雙創”答題新時代“三農之問”
歡樂豐收節 邵丹 攝
特色高效農業 萬程鵬 攝
未來中國,誰來種地、怎麼種地?2013年中央經濟會議上提出這一重大時代命題,各級黨委政府必須當好“答卷人”。
當“強富美高”新江蘇建設與鄉村振興國家戰略同頻,當南京打造創新名城與推進高品質發展共振,新時代“三農之問”,在中央大政方針與地方鮮活實踐的同頻共振中,不斷“碰撞”出新的答案。
11月19日,2019年全國新農民新技術創業創新博覽會在南京舉行。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説,黨的十八大以來,特別是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來,鄉村創業風生水起,新農民新技術活力迸發,新産業新業態迭代升級,為農業高品質發展注入新動能,為鄉村建設引入新要素,為農民就業增收開闢新渠道,為“三農”發展增添新活力。
“雙新雙創”振“三農”!時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鍵之年,一場“三農”盛會正逢其時正合其勢。“激情創業創新、夢圓鄉村振興”的大會主題,恰如一把開啟農業現代化之門的“金鑰匙”。
新農民“種田不苦”
9月26日,央視《焦點訪談》重磅推出《從“多産糧”到“産好糧”》專題節目。鏡頭裏,位於南京市六合區橫樑街道三友湖畔的艾津農業,為“水稻故鄉如何種出好糧,從多産糧到産好糧”找到了答案。
“農民種田,技術是難點,增收是痛點。我們1000多畝試驗田,就是嘗試‘換一批人種田,換一個種法’,來解決這些難點痛點。” 艾津農業董事長張申偉説,這裡的大米將歐洲食品標準、國際食品法典和綠色標準進行整合,從安全控制,到口感品質,再到膳食營養,各類指標共計521項,比“日標”大米還多217項。在這場“全産業鏈”試驗中,從插秧、施肥、打藥到收割,所有環節都是高學歷年輕人幹。團隊40名員工,其中碩士18人。
無人機等現代農業機械替代了“鋤禾日當午”,物聯網儀器和數據中心取代了“汗滴禾下土”。六合18碩士“新農人”的故事精彩,結果更精彩——傳統大米價格1.4元一斤左右,一畝地産出1000多元。他們種出的稻米一斤賣到10元,畝均效益逾8000元。
碩士走向田園,背後是資本的助推。社會資本“上山下鄉”,成為本屆雙新雙創博覽會論壇上的的高頻詞。
“這一輪下鄉的社會資本,既有傳統農業企業,也有房地産、信息、電商等企業跨界投資,相關專業技術、社會服務、金融機構也參與進來。”韓長賦報出一組數字:據初步統計,社會資本下鄉主體超過15萬家,累計投資額超過2萬億元。正大集團全球資深副董事長楊小平認為,工商資本下鄉,要確保土地制度長期不變,避免土地私有化,明確農民是資産的所有者,企業是“新型農民”,最終目的是農民增收。他提出“四位一體”工商資本下鄉新模式,即農民、企業、工商資本、銀行政府“聯合下鄉”。
在鄉村振興戰略持續推進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農民轉型“農民企業家”。距離會場75公里外的高淳區椏溪街道,竹益青家庭農場主高山虎像往常一樣巡視著他的“寶貝”——早園竹林。1995年,他承包40畝土地種植從浙江引進的早園竹,並摸索出一套“稻殼+有機肥”的保育模式。批發市場上,高山虎的新鮮竹筍和江西筍、福建筍同臺競技,每斤價格高出1元-2元,仍被搶購一空。竹子變身“搖錢樹”,去年一年,高山虎就有100多萬元的純收入。
數據顯示,到2019年底,全國以大學生、農民工、退役軍人和科技人員為代表的返鄉下鄉創新創業人員將超過850萬人。江蘇每年培養新型職業農民20萬人以上,南京新型職業農民比重現已超過60%。南京還專門出臺《引進青年大學生新型職業農民學費補助實施辦法》,今後,高校畢業生來南京農業領域創業、就業,讀大專、本科、研究生時的學費將全額“報銷”。通過政策杠桿,集聚富有活力、創新力和競爭力的青年大學生職業農民群體。
原來種田可以不那麼“苦”,農民也可以是“體面的職業”。“熱烈歡迎各類資本、各方英才到農村廣闊天地,在創新創業中大顯身手、大有作為。”韓長賦説。
新科技“增收不難”
將手機攝像頭對準“生病”的玉米輕輕一掃,即可知道病因和藥方,準確率高達90%左右;漁探儀自動巡航,通過攝像頭和感測器採集信息,監測魚塘,掌握魚群和水質變化,實現智慧投喂……走進雙新雙創博覽館,當農業生産“遇見”5G、物聯網等現代科技,農業變得“高大上”。
農産品可溯源不是新概念。但在南京展臺,高淳區農産品協會帶來的溯源技術,不光能追查到産地,用手機掃描蟹標上的二維碼,還能看到螃蟹的餌料結構、規格重量、質檢報告、産地衛星圖等,連驗蟹人的照片和姓名都清楚顯示。“我們建立了固城湖螃蟹産地登記數據庫,每一個環節都有詳細記錄,尤其是能追溯到個人。”協會相關負責人張明龍説。
農業的出路在現代化,農業現代化關鍵在科技進步。本次博覽會上,來自全國的5000多名創業型新農民和1000多家創新型新企業齊聚南京。“科技+農業”迸發出的創新活力,讓人驚呼:農業還能這麼“玩”!
58.3%,這是當下我國農業科技的貢獻率,超過土地、資本及其他要素的總和。具體到南京,這一比重已超過70%。比數據更直觀的感受是,“大水大肥伺候”等傳統生産方式正逐步被科技元素替代,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可持續發展之路成為共識,數字鄉村戰略下,農業發展的綠色底色被不斷擦亮。
“全國新農民新技術創業創新博覽會連續第二年在南京舉辦,這既是以農業創新為主旨的盛會與‘創新名城’的再次牽手,也是以創業農民為主角的聚會與‘美麗古都’的再次相約,必將對我市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起到更大推動作用。”南京市主要領導在開幕式上的致辭,指出了農業“雙新雙創”與南京“創新名城”建設的“疊加風口”。
農業插上“科技翅膀”,必將飛得更高。南京這片“希望的田野”,已有現實模樣——
在南京谷裏現代農業示範區,黃三寶番茄、薄皮紅櫻桃番茄、粉娘番茄……各色小番茄足有十幾種。吊蔓式種植節約土地面積,讓作物均勻吸收陽光,避免“陰陽臉”。滴灌系統讓雨水通過導管直達作物根部,多餘水分滲漏到溝渠再利用。施肥機器人代替人工,通過代碼精準控制,可節約肥料50%,同時避免土壤板結和鹽漬化。“這一茬土我們種了四年,沒換過。”谷裏現代果蔬産業研究院科研技術部部長夏彭飛説。
在南京清色風農業基地,機器代替人來“照顧”池塘裏的黑斑蛙。“改變了以往全憑師傅經驗和目測,養殖更加科學,還能節約60%的人力。”基地負責人周程説,蛙稻共生的種植模式,讓水稻達到了有機水準,市場價高出普通水稻3倍多。
技術浪潮潤澤“黃土地”,農民增産更增收,又潛移默化改變著“第一産業”的“産業氣質”。“創新多大膽,地有多大産。”溧水一位家庭農場主自信滿滿:你看我現在每天西裝革履的,其實我是種田的!
新業態“有風無險”
“我們和順豐深度合作,讓快遞小哥幫忙做地推,2019年賣了52000張蟹卡,60%已經提貨!”位於浦口區的南京簡諾種植專業合作社,最近正忙得熱火朝天。十幾平方米的塘頭庫房裏,堆滿了包裝盒和即將打包的新鮮螃蟹。合作社理事長張思洋説,對於過去蹲在菜市場等客戶的老蟹農來説,眼前的場景“不可思議”。
農業生産搭上電商快車,業態重構勢不可擋。簡諾自主開發的本草龍蝦,現已登陸京東、天貓、亞馬遜等電商平臺,一部手機就能實現供需兩頭的快速對接,銷售範圍也順著網絡從南京擴展到全國。今年第三季度,合作社的銷售額達到1500萬,其中線上銷售佔到了60%。
傳統農業最大的風險,除了天災還有賣難。“多收了三五斗”反成農民負擔,歸根結底,是千家萬戶小農生産與大市場不匹配的問題。當電子商務的觸角延伸至田間地頭,新農民順勢跳出“一畝三分地”。
光賣農産品還不夠,鄉村振興、全域旅遊諸多“新風口”已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打開了農業增收“新天地”。鄉愁,成了更具附加值的“農産品”。
走進江寧區秣陵街道觀音殿村,老潘茶館、蘇太醫的錦囊妙計等極具ins風的網紅小店錯落有致。幾年前,這裡還是個房屋破舊、土地荒蕪的老村莊。為打造文創小鎮品牌,街道出資租賃村民房屋,引進 “一村一畫”品牌,在山坡上建設網紅民宿“泡泡屋”,夏夜躺在床上就能仰望星空,聽取蛙聲一片,吸引不少遊客前來。台灣鄉村園區品牌“薰衣草森林”來了,在村裏開發運營主打薰衣草周邊産品的“香草舖子”、輕食咖啡廳“青蒔”、點心工坊“小甜心”等,進一步豐富文旅業態。
村莊面貌變了,人氣提升了,村子也富了。如今,觀音殿每年接待遊客四萬人次,村民不僅有房屋出租的收益,還解決了就業問題。以泡泡屋為例,運營所需的前臺服務員和保安保潔共10人,全部由當地村民擔任。除了每年6萬多的租金,村民還有每個月3000多塊的工資。
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中,南京注重多業態賦能“農業+”。2017年出臺實施的《關於推進南京市全域旅遊發展的意見》明確,進一步發揮旅遊業在轉方式、調結構、惠民生中的重要作用,到2019年,創建江蘇旅遊風情小鎮5家以上。到2020年,全市新增省高星級鄉村旅遊區20家以上。
“風口”越聚越多,“風險”越來越少。在高淳慢城,圍繞萬畝油菜花田打造的金花節,串起椏溪國際慢城、遊子山、高淳老街等周邊景區,各類體驗活動輪番登場,成為全城盛事;在溧水,一年一度的草莓文化節,辦出了採摘、觀賞、遊樂、品嘗、購買等農業新玩法;在江寧,湖熟稻花節和菊花展每年吸引遊客50萬人次,溪田田園開園3年接待遊客超百萬。
新平臺“振興更快”
11月11日,國家農業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南京創新基地在南京國家農創園揭牌,由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春江領銜的團隊,將助力農創園在農業與現代物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等前沿技術結合應用上取得更多成果。這是一年內,第三個在這裡落戶的院士團隊。
一個新現象引人關注——近年來,農業科技園區在南京星羅棋佈,各板塊投入大量資源,打造農業創新平臺,並涌現出一批“國家隊”成員。
向南看,高淳區2019年入圍農業農村部國家現代農業産業園創建名單;在溧水,白馬農業科技園區正積極升建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産業示範區;往北看,六合竹鎮創成首批國家農村産業融合發展示範園;在主城,玄武依託轄區內富集的涉農院校資源,打造全國首個以農業科技服務業為主導的産業園。
“一個創新平臺,就是一塊強磁場,向鄉村振興提供澎湃的‘園動力’。”南京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搭建匯聚海量資源的創新平臺,讓科技成果來了,可以找到企業對接和資金合作;讓企業來了,能插上科技的翅膀;讓創新創業者來了,能找到具體項目。當“科學—技術—産業”的創新齒輪高度咬合,南京現代農業釋放出新時代的萬千氣象。
9月,南京農業大學劉斐教授組成的團隊,將新型研發機構註冊落戶在南京國家農創園。“現代農業多學科交叉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劉斐説,農創園集聚了國內最頂尖的農業科技精英,這個平臺能讓大家充分交流學習,碰撞出更多創新的火花。農創園管委會副主任王禮文透露,隨著“雙新雙創”博覽會的召開,近期還將有6個左右院士團隊完成落戶,以院士的集群式創新拔高現代農業的 “科技地標”。
何止是專家資源,農創園“配齊”了科研成果落地轉化的全部要素,通過公共服務平臺、公共技術平臺、公共活動平臺、公共創新平臺,讓“政、産、學、研、用、金、媒”等創新資源按照産業化的方向集成和重構,形成完整的創新鏈條。
翻開南京經濟年鑒,2018年,農業佔GDP比重僅為2.1%。但是,農業從來都不僅僅是“農村的事”。農業能否高品質發展,關係鄉村振興國家戰略落地,更關乎高水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也正因此,南京市委領導在雙新雙創博覽會上激情展望:讓科技元素在希望的田野上開出更加鮮艷的花朵,讓“雙創”種子在廣袤的南京大地上結出更加豐碩的果實。(新華日報 記者 王世停 盛文虎 董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