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六代人、761位大屠殺倖存者後代的使命堅守——心手相傳,承載記憶守護和平

12月3日,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家庭祭告活動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死難者名單墻前舉行。 新華日報 記者 萬程鵬 攝
“南京大屠殺已經過去82年了,作為倖存者後代,這一特殊群體,已經成為傳承南京大屠殺記憶的重要力量。”12月3日上午9時,“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後代傳承記憶行動”發佈會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舉行。會後,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舉行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家庭祭告活動。
南京大屠殺已過去82年,當年的倖存者已步入耄耋之年,歷史的見證者正在凋零。倖存者後代與倖存者朝夕相處,在傳承南京大屠殺史實的過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張建軍表示,今年4月5日,紀念館與南京侵華日軍受害者援助協會啟動“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後代傳承記憶行動”。
截至11月,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共收集到82位倖存者家庭的761位倖存者後代信息登記表及倖存者後代家譜,並導入數據庫。倖存者後代中,男性396人,佔52%,女性365人,佔48%。後代中年齡最大的是倖存者第二代,今年已經79歲。最小的一位為倖存者第六代,目前只有5個月大。經統計,能夠參加記憶傳承活動的399人,其中包括二代155人、三代154人、四代89人、五代1人。
馬雯倩是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倖存者馬秀英的重孫女,她講述了自己第一次接待日本團隊時的情形,並表示:“我會傳承好南京大屠殺這段歷史,守護不能忘卻的記憶,捍衛不容否認的真相,維護來之不易的和平!”
當日,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夏淑琴、葛道榮、馬庭寶、艾義英、周萬榮在家屬的陪同下祭奠名單上自己故去的親人。
1937年12月13日,車夫魏紹民由於拒絕給日軍帶路被亂槍打死,留下了妻子和魏祥發等7個孩子。魏祥發多年的心願就是把父親的名字刻在死難者名單墻上。紀念館工作人員查找了大量檔案資料,發現在名單墻上有一死難者“魏少明”,和魏祥發所説的父親魏紹民應為同一人。3日,魏祥發的女兒魏冬梅、女婿王慶來到現場,祭奠先人。
如今,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及死難者的家屬都在老去,南京大屠殺記憶傳承的重任已經落在他們後代的肩上。今年62歲的葛鳳瑾是倖存者葛道榮的次子,他曾陪同父親多次參加中外座談、集會、宣講等活動。他説:“父親經歷過戰爭的傷痛,經常教育我們要牢記歷史,珍愛和平。今後,我們會繼續盡力傳播南京大屠殺歷史真相,讓更多的人銘記歷史,珍惜當下,面向未來。”(新華日報 見習記者 呂 鑫 記者 朱 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