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産城融合 新城崛起 中新蘇滁高新區高品質跨越發展紀實

供圖 滁州市委宣傳部

瑯獅大橋。 供圖 滁州市委宣傳部

新商務中心。 供圖 滁州市委宣傳部

道益精密科技(安徽)有限公司。 供圖 滁州市委宣傳部

南京市瑯琊路小學蘇滁分校。 供圖 滁州市委宣傳部

蘇滁大王公園。 供圖 滁州市委宣傳部
36平方公里的廣袤熱土,7年的砥礪耕耘,在滁州東南的地平線上,一座産業新城正迅速崛起。廠房樓宇拔地而起,交通路網編織經緯,公園綠地百花競秀……中新蘇滁高新區正用自己全新的面貌,向人們展示著日新月異的變化。
起步開拓,經風成長,長足奮進,在創新中不斷提升,在改革中奮力發展。歷經7年建設,中新蘇滁高新區已經變成一座欣欣向榮、活力四射的現代化新城,成為滁州乃至安徽加快融入長三角一體化高品質發展的重要窗口和示範平臺。
宏圖繪就 在滁寧之間、清流河畔 打造一個跨省合作平臺
2011年11月20日,長三角區域合作峰會在安徽合肥召開。滬蘇浙皖三省一市主要領導匯聚一堂,共商協作發展大計。在這個會議上,江蘇和安徽兩省領導共同決定,通過複製、升級蘇州工業園區發展經驗,在長江北岸、瑯琊山麓打造一個升級版的工業園。
中新蘇滁高新區,由此橫空出世。高起點、高規劃,新的園區不但要複製蘇州工業園區的成功模式,還要在此基礎上整體提升,致力於打造一座現代化的融産業、商貿、金融、居住于一體的生態示範區、高新産業集聚區、現代化商務新區,成為國內工業園區的標杆。
藍圖繪就、勢如破竹。三年成邑,五年成都。7年的時光,中新蘇滁高新區從規劃入手,從拆建起步,從招商起跳,從空白起家,主動汲取長三角發展動能,搭上一體化發展“順風車”,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園區成功獲批安徽省級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2016年—2018年連續三年進入安徽省級以上開發區綜合考核30名。
數據是枯燥的,卻勾勒出了園區激昂澎湃、奮發向上的音樂符點。2019年1月—8月,財政收入、固定資産投資、規上工業增加值、外貿進出口、戰略性新興産業産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等主要經濟指標分別同比增長20.5%、25%、37.2%、178%、81.4%、48.6%。在區域發展的版圖上,中新蘇滁高新區不僅成為蘇皖兩省跨江、跨省合作的典範,更成為了地方融入長三角一體化高品質發展的重要窗口和示範平臺。
奮楫揚帆 以産帶城、以城興産 奮力推動園區高品質發展
工業發展是一個産業園區永恒不變的主題。中新蘇滁高新區累計引進工業項目220余個,協議引進資金超550億元,竣工投産企業近100家。7年來,園區始終把招大引強、招外引新作為“一號工程”和首位任務,圍繞“高端、品牌、外資”,開展全方位、全球化招商,招商引資不斷取得新突破。目前,園區已擁有蘇州星恒電源、中國台灣達亮電子、美國普立萬新材料、美國安特普新材料等一批知名企業,電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汽車及裝備製造、營養健康四大主導産業初具規模,現代服務業要素加快集聚。
在長三角區域加速一體化發展的大背景下,科創正成為引領長三角高品質發展的重要引擎。中新蘇滁高新區主動作為,努力打造高水準的創新載體。
加快創新平臺建設。園區獲批滁州市新能源汽車産業集聚發展基地;與中國航天二院合作共建鍾山院士工作站;與中國農業大學、同濟大學、合肥工業大學、中建材研究院合作建設研發中心;簽約引進國家首批眾創空間蘇大天宮科技孵化園項目;北京雲谷天匯集團投資建設灝谷人工智能孵化産業園;北京華普億方創業大學簽約落地。
大力推進企業創新。康能電氣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贏創醫療與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簽約合作共建研發中心;精美家電、國電京潤在安徽省股交中心科創板掛牌;大禹防水、長久專用車申報安徽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勝華波汽車電器申報安徽省級工業設計中心;軒凱生物、寒銳鈷業開展院士工作站組建工作。
千帆競發 強服務、快建設、早見效 展現“蘇滁速度”
2017年4月簽約,7月開工建設,次年5月,總投資3億美元的達亮電子項目封裝車間正式投産;不久前,園區單體投資最大的項目,總投資100億元的星恒電源動力電池項目一期正式投産,從動工到投産,10個月,再度刷新“蘇滁速度”。
高效率建成投産的背後,離不開企業“時不我待”的發展熱情,更離不開園區的大力支持。“園區的辦事效率和服務水準絲毫不遜色于蘇州工業園區,我們要把這裡打造成輕型電動車動力鋰電池的全球No.1。”星恒電源(滁州)有限公司總經理趙春波説。
項目就是園區發展的生命線。為此,園區管委會成立了專門幫扶班子一攬子抓到底,從前期審批到開工建設再到竣工投産,全方位跟蹤服務,隨到隨辦、特事特辦,幫助解決了物料短缺、用工短缺等問題,全程提供“保姆式服務”,大大提升了企業效率。
一直以來,園區全面打造“親商、安商、扶商、富商”的優良營商環境。按照“四個一”幫扶工作思路,即“一個項目、一個牽頭領導、一個責任招商部、一個直接責任人”,先後成立了9個招商部,在園區企業幫扶中心的統一調度下,為企業制定切實可行的定制式幫扶方案,全程服務,一幫到底。
針對企業幫扶工作,積極探索推行“四六工作法”,實行“必到項目現場,必到問題一線,必到企業車間,必到上級部門”的工作機制,堅決做到“態度再好一點、理由再少一點、思路再清一點、動作再快一點、工作再細一點、創新再多一點”,對企業反映的各類問題逐個梳理,建立臺賬,實施銷號管理,切實幫助企業解決投資建設及生産運營過程中遇到的各類難題。
産城融合 打造一座高顏值、高品質、宜居宜業的現代化新城
交通路網是承載園區發展的基礎。園區內初步形成了以徽州路、中新大道、滁州大道、蘇滁大道、九梓大道5條道路為主骨架,以蘇州路、杭州路、常州路等6條道路為支線,以大王郢路、中新二三五路、泉州路等11條道路為網絡的交通格局,實現了園區與主城區、城南政務新區的無縫對接。此外,2018年開工建設的滁寧城際鐵路將在園區內設立站點。
目前,園區累計完成固定資産投資300億元,18平方公里實現基礎設施“九通一平”,建成道路、河道100公里和綠化200萬平方米;鋪設供熱管道和天然氣管道總長度分別達到10公里和140公里,建成3座開閉所,110千伏珠江變電站開工建設,累計開發面積達15平方公里,為園區經濟跨越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能否不斷提高城市生活品質,關乎産城融合發展的後續動力。園區圍繞“醫、學、住、行、購”等城市要素,奮力推進融合發展。這意味著,在中新蘇滁高新區,不僅有創業和奮鬥,還有美好的生活。
園區先後引進建設了南京市瑯琊路小學蘇滁分校、蘇州國際外語學校蘇滁校區、上海蘭衛高端醫學檢驗檢測中心、安徽濟民醫療集團旗下特色專科醫院等、東昇湖大酒店……累計建成藍白領公寓、標準化廠房、鄰裡中心、安置房、國際商務中心、學校、醫院、酒店等綜合服務設施200萬平方米,開發建設商品房260萬平方米。
以“引進—吸收—消化—再創新”的思路,引進蘇州工業園區鄰裡中心、城市物業、地理信息、人力資源四大核心管理品牌,實現管理服務無縫對接。推行城市管理物業化,以政府購買服務、市場化運作方式,實現道路保潔、綠化亮化等29項功能一體化管理。建立人口、法人、地理信息三大庫,加快智慧園區建設進程。
現在,園區正積極謀劃擴區工作,把擴區工作作為今明兩年的頭號工程,為園區高品質發展爭取更大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