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萬畝桃園“砍”出新財富
12月13日下午,新華日報記者走進鎮江句容市楊修林桃園,發現這裡的桃樹格外“稀疏”。
“別看我的桃樹比人家少了一半,但效益卻比別人高。”桃園主人楊德亮得意地説,2019年桃子豐收後,産量提升約40%,凈利潤多了近20萬元。
“秘訣就一個字,砍!”楊德亮介紹,父親楊修林因為這片桃園獲得過“種桃大王”的美譽,並被評為全國勞模。但父親面對技術的不斷更新,有些縮手縮腳,故步自封。
2018年10月掌園後,楊德亮第一把“火”竟是砍掉10畝老桃樹,惹得楊修林大發雷霆,直罵敗家子。後來看到兒子採用起壟栽培新技術,桃樹雖然少了,産量卻高了,品質也好了,楊修林窩了一年的火才徹底消除。2019年10月,楊德亮再次砍去50畝老桃樹,父親在一旁看得笑瞇瞇。
“砍樹是為了節本增效。”楊德亮解釋,從前園裏一棵桃樹一個小土堆,株距和行距都是4米,排水、通風差,沒法用機械。起壟栽培後有了長排的壟,株距4米、行距6米,既保障通風、又利於排水,更有了機械操作空間,人工、肥料、採摘等成本都大幅下降。“砍”掉的還有不合時宜的老舊栽培技術,用加入菇渣、醋糟的腐熟羊糞有機肥替代帶糠雞糞有機肥改善土壤,這些“加法”也為今年的增收加分。
楊德亮深知,農産品的規模效應是搶佔市場的一大法寶。句容有桃農幾百戶、近萬畝桃園,一起把品質提升上去才能引得來留得住客戶。為此,他與省農科院果樹研究所、鎮江農科院、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合作,不論新品種、新技術,都自己先“吃螃蟹”,目前已帶動百餘戶種植戶優化桃樹品種、改用起壟栽培新技術。
“目前正在探索避雨栽培模式,避免水蜜桃‘有水無蜜’的風險。”楊德亮説,自己不斷地“折騰”,就是希望通過自己的實踐,為全市萬畝桃園打開增收新空間。(新華日報 記者 董超標 見習記者 尹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