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南京空港保稅物流中心(B型)通過驗收,空港大通關基地項目即將投用——南京可一站式“全球買”“賣全球”

南京空港保稅物流中心(B型)順利通過驗收。 馮芃 攝
南京空港保稅物流中心(B型)12月17日通過驗收,這意味著南京空港大通關基地項目即將投用,屆時,南京空港保稅物流中心(B型)將為進出口貿易提供一站式服務,減少審批程式和辦事環節,大幅提高口岸通關效率,帶動當地跨境電商、製造業等産業發展。
兩家企業簽約入駐
南京空港保稅物流中心(B型)是南京機場大通關項目的核心功能區,由東部機場集團與溧水區政府、社會資本首次合作開發的高水準開放示範平臺,由南京空港領航發展有限公司實際運營。
從祿口機場出發,經過跨越秦淮河的濱淮大橋,5分鐘即可到達位於溧水經濟開發區的空港保稅中心。南京空港領航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潘力介紹,空港保稅中心已全面完成基礎設施和監管設施建設,包括查驗場地、保稅監管倉庫、冷鏈庫、卡口、海關辦公樓,以及海關監管、巡邏的專用通道、金屬網狀永久性圍網和監控報警系統等。
12月17日,空港保稅中心順利通過驗收,相關結果上報海關總署,待海關總署會同財政部、稅務總局、外匯管理局批復同意後並下發南京空港保稅物流中心(B型)註冊登記證書後,空港保稅中心即可封關運營。據悉,空港保稅中心的功能將涵蓋保稅物流、保稅商品展示交易、全球採購和國際分撥、配送、轉口貿易及跨境貿易電子商務等。
據介紹,跨境商品進入南京,目前需要在杭州、上海過關後再運入南京,空港保稅中心投用後,則可從境外直接運抵祿口機場,在溧水通關進入市場,不僅提高通關效率,還可減少運輸時間和成本,時間可縮短1天左右。比如,挪威的三文魚可實現24小時內送達南京市民餐桌,起碼節省1天—2天時間。
據介紹,保稅物流中心是指具備口岸功能的封閉海關監管區域,相對於保稅物流中心(A型),保稅物流中心(B型)開放性更強。A型只針對一家法人企業設立並經營的保稅物流服務,貨物存儲期限為1年,而B型面向多家保稅物流企業,貨物存儲期限為2年,特殊情況還可延期,此外,驗收標準更高、企業入駐門檻更低。12月17日,已有兩家企業簽約入駐。
南京機場跨境電商産業園應運而生
“保稅物流中心相當於一塊‘飛地’,進口商品進入保稅物流中心後,視同仍在國外,而國內商品進入保稅物流中心,可視同已出口。”潘力介紹,空港保稅中心投用後,將促進跨境電商産業的發展。
事實上,南京市已提前佈局跨境電商産業。2019年7月,南京市獲批國家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後,市商務局于2019年10月批復設立南京機場跨境電子商務産業園。
據悉,南京機場跨境電子商務産業園位於南京空港機場大通關基地內,規劃面積0.416平方公里,將依託大通關基地的優勢,以醫藥、冷鏈、航空貨運為側重點,打造區域性進口高附加值商品倉儲分撥中心、進口生鮮食品分銷中心、進口醫藥産品集散中心、航空貨運運營中心。
12月17日下午,南京市人民政府與南京海關合作備忘錄簽約暨南京空港保稅物流中心(B型)驗收簽約儀式上,南京跨境電商産業園正式揭牌。
溧水經濟開發區相關負責人説,設立跨境電商産業園,可以更好地發揮南京空港保稅物流中心(B型)的功能作用,促進跨境電商産業集聚、平臺打造、主體培育、行銷體系建設和通關便利化,發揮我市作為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的政策優勢,打造依託祿口國際機場全省唯一高等級對外開放口岸的跨境電商中心。
日前,溧水區還出臺《關於促進南京空港保稅物流中心(B型)發展的扶持政策》,對符合條件的跨境電商企業,最高可獲得1000萬元的扶持資金等。
打造全市高水準開放平臺
南京空港保稅物流中心(B型)作為南京機場大通關項目的核心功能區,封關運營後,標誌著南京機場大通關項目也正式投入運行。
南京機場大通關項目是繼首都機場大通關基地之後的國內第二個航空口岸大通關基地,總用地面積約1200畝,主要建設空港保稅物流中心(B型)、冷鏈物流中心、航空物流分撥中心、跨境電商交流與結算中心、臨空總部基地等項目,將通過有效協調海關、商檢、稅務、外匯、機場、航空公司、銀行、物流貨代公司等口岸管理部門,減少通關審批程式和辦事環節,打造機場內外一體化、一站式的通關便利平臺。
2019年2月,南京國家臨空經濟示範區建設正式獲批,規劃形成“一核一帶兩翼六區”的空間佈局,南京機場大通關項目即位於“兩翼”中的一翼——溧水區。溧水區有關負責人説,臨空産業是溧水區佈局的兩大千億級産業之一,該區以南京空港會展小鎮、南京機場大通關等項目為抓手,不斷擴大對外開放能級。未來,溧水還將以醫藥、冷鏈、航空貨運為側重點,在南京大通關基地建設區域性進口高附加值商品倉儲分撥中心、進口生鮮食品分銷中心、進口醫藥産品集散中心和航空貨運運營中心,並進一步借力南京市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和自貿區等政策優勢,建設依託祿口國際機場全省唯一高等級對外開放口岸的跨境電商中心,打造全市高水準開放平臺,為南京提升城市國際化水準提供新的支撐。(南京日報 記者 胡英華 通訊員 李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