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以學科群對準産業群,把專業鏈轉為産業鏈 江蘇學科建設不比論文比貢獻
沒有一流學科,就沒有一流大學。12月19日,省教育廳舉行江蘇高校優勢學科服務高品質發展新聞通氣會。自2010年啟動以來,江蘇立項建設三期項目,全省31所高校226個學科得到立項建設,其中已完成的一期、二期項目,省財政投入60.8億元。
以學科群對準産業群,把專業鏈轉為産業鏈。數據顯示,在江蘇優勢學科建設二期項目當中,72個學科與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新能源、智慧製造、現代農業等戰略性新興産業密切相關,佔比43.6%。“高校與企業合作的十年,正是優勢學科發展的十年。”江蘇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喬冠軍認為,由江蘇大學提供技術支撐,江蘇鐵錨玻璃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承擔的江蘇省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高速列車專用高性能安全玻璃的研發及産業化”,佔據近九成國內市場,成為“復興號”動車組前窗玻璃的獨家供貨商。接下來,校企雙方將合作研發應用於國産大飛機的風擋玻璃。省教育廳研究生教育處處長楊樹兵表示,“對大學來説,學科建設的最根本任務是人才培養。我們培養的人才要有社會貢獻力,面向國家重大戰略和地方發展需求做好社會服務。”
作為學科建設的“指揮棒”,江蘇省創新制定江蘇學科建設績效評價指標體系,重點考察標誌性成果的品質、貢獻和影響力三個維度。在“貢獻”指標中,突出專利等知識産權創造運用、通過技術創新解決重大發展難題、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及江蘇高品質走在前列的案例;在“影響力”指標中,注重學科在行業産業發展中發揮引領示範推動作用的典型案例。“考核建設成效,不是看發了多少篇論文,有多少頂‘帽子’,而是考察學科建設項目做了什麼,做成了什麼,與社會需要符合程度如何。”楊樹兵表示,如果沒有貢獻力,沒有成效,學科建設項目也會遭遇撤銷和淘汰。
省教育廳副廳長洪流説,通過系統化、體系化推進建設,江蘇省高校學科建設成效明顯。江蘇省15所高校、43個學科進入國家“雙一流”建設,建設高校和學科數分列全國第二、第三。27所高校的141個學科進入國際公認的基本科學數據指標(ESI)前1%,高校數和學科數分列全國第一和第二。
短評>>>
瞄準社會需求找發力點
學科建設是大學走向“一流”的關鍵。與面向職業領域的專業建設不同,學科建設面向知識體系,往往被看作封閉獨立的“知識大廈”。過去在“知識大廈”中,學科無視社會發展,“躲進小樓”做學術司空見慣,等到學科評估則是數論文、數“帽子”。在這樣的學科建設理念下,即使投入再多的學科建設基金,也很難收到預期成效。從一些地方高校的發展來看,科學研究方向“隨心所欲”,與行業産業脫節,學科建設陷入僵局。
從世界著名研究型大學發展歷程來看,學科的發展無不策應科技發展和人才培養的需要。聚焦創新産業的大學,已是美國創新體系的技術支撐。如今,中國高等教育發展進入新時代,學科建設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重視經濟社會發展的主戰場。學科建設理應瞄準社會需求,在各行業高品質發展的關鍵點中,尋找學科發展新的增長點。學科建設不但要考慮科學發展方向,還要著眼産業結構調整,瞄準行業關鍵技術,為創新型國家提供持續動力。
學科建設瞄準社會需求,研究問題,我們培養的人才才能有創造力、貢獻力。這也是任何一個學科長盛不衰的關鍵。 (新華日報 作者 楊頻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