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國家(江蘇)緊急醫學救援隊24小時內完成病房建立、制度建設和院感防護 武體方艙醫院連夜交接收治患者

江蘇救援隊進入武體中心方艙醫院工作。
近日,國家(江蘇)緊急醫學救援隊(下稱江蘇救援隊)在武漢體育中心(下稱武體中心)方艙醫院的工作已全面展開。憑藉一週前建設武漢客廳方艙醫院的經驗,江蘇救援隊通過架構建設、物資梳理、功能運作的建艙“三板斧”,以不到24小時的時間成功籌建好方艙醫院並順利收治患者。日前,武漢體育中心方艙設計容量達572張床位,自2月13日16:00至2月15日21:00,共收治確診新冠肺炎輕症患者542人。
迅速構建方艙:確保改建達到國家收治標準
從接到命令連夜交接,到收治第一批患者,江蘇救援隊只有不到24小時的準備時間。疫情如火,隊長陳旭鋒當即表態,不但要高品質高標準完成上級任務,也要展現“蘇大強”的胸懷和擔當,“我們不能辜負身後家鄉父老的一雙雙眼睛”。
接收時,武體中心方艙內僅完成床位設置,此時,病房建立、制度建設和院感防護等是首要工作,江蘇救援隊37人按照事先分配好的任務,各自領導小分隊,分別對接安保、消防、電力、通信、防疫、醫療等部門。針對醫療、護理、院感等問題,按專業專人負責的形式,確保場館改建達到傳染病防控和診治要求。完成初步構架後,由醫護團隊率先入場體驗,並按醫療需求,對病床佈局、人員通道設計以及功能設置等問題分別提出專業意見和建議並迅速整改。
為確保一線醫護人員的防護裝備、生活物資供應充足,江蘇救援隊護理組組長賈艷與當地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多次溝通銜接,將物資籌建分為防護物資、診療物資、辦公物資、服務物資等,擬定基本物資清單、運行物資清單和擴展物資清單,依據重點物資優先補充的原則,重點保障、多方籌措,為醫療隊安全有效開展工作做好準備。除了在前方及時溝通補給物資外,救援隊也與院後方應急辦加強聯繫,應急辦也在多方籌集下順利將物資集中運輸至武漢。
現場所見,方艙醫院內用隔板分隔出ABCDEF六個區域,各區分別設置醫護辦公室、護士站,負責開醫囑、病歷錄入等功能;患者出入口通道設置搶救室,滿足重症、危重症患者轉運前搶救;配備獨立小藥房放置必備藥品;所有物資分類做上標識統一管理;配備移動CT等醫療設備,便於對入住患者進行觀察;專門以板房形式搭建醫用進出通道、衛生清理通道等,滿足感控需求等。
高效運行方艙:分段劃分功能,完善流程制度
方艙醫院的功能核心是收治新冠肺炎的輕症患者,按環節又分為收治、轉院、診療、服務等板塊。如何在完成基礎要求的前提下,實現更高效、迅捷、安全的運行是當務之急。
賈艷説,根據前期在武漢客廳方艙醫院的籌建經驗,武體中心方艙醫院對照國家標準要求,將方艙功能分段建設,前期收治、轉院,中期診療,後期服務。
武體中心方艙籌建過程中,各項成文的流程、制度也應運而生。如建立“區域護士長負責制”,各區護士長全權負責本區域工作;設立接診、分診、巡診和應急流程,有條不紊收治患者;建立方艙醫院醫護聯合會議制度、分區管理制度以及總值班制度等,以確保10個城市、95家醫院醫護團隊責任明確、互相信任、儘快形成戰鬥力。
深入改進方艙:以人為本,滿足個體需求
根據在武漢客廳方艙醫院工作的經驗,江蘇救援隊在武體中心建艙之初,便從醫療、感控、患者需求三方面進行了深入改進。
隊長陳旭鋒表示,目前醫療工作的重點內容之一是對住院患者制定個體化治療方案。“方艙內收治的一般是輕症及普通型患者,但隨著病情發展,也會有症狀相對較重的患者出現。我們希望能夠制定出個體化治療方案,針對不同患者,進行病情的跟蹤和篩選,確定患者復查時間表,並擬定相應的轉診指標和轉診流程。”
救援隊聯絡員梅勇在建艙時發現,武體中心方艙內一些環衛工人除了佩戴口罩外,並未做好相應的防護措施,“雖然配備了防護服,但是他們都表示不會穿戴”。因此,在感控方面,江蘇救援隊除了規範醫務人員的感控行為外,也將對方艙內包括環衛工人,電力、電信維修工等人員進行規範的感控培訓。隊內感控專家劉波表示,除了進行感控知識基礎問答考核外,也將進行嚴格的穿、脫防護服實戰訓練。
“通過在武漢客廳方艙醫院的工作經歷,我們了解到患者可能有的各種需求,因此我們在建艙時就配備了一些設施和空間,提供醫療外的相關服務,以提高患者舒適性。”賈艷介紹,相比武漢客廳方艙醫院,武體中心方艙醫院規模較小,目前,計劃開設病人服務中心,而在此之前,已設置了閱覽室,患者可借閱書架圖書;配備三台電視,放映電視電影;除一日三餐外,晚8點有一頓加餐,發放麵包、牛奶等食品,針對回民患者發放回民餐;設置患者活動角,配有跳棋、象棋等,供患者進行益智類輕型活動等。“之後我們會根據患者不同病情制定評估標準,判斷分別適合哪些級別的活動,如廣場舞、太極拳等,也會請呼吸專科的護理人員教授簡單呼吸操,做一些健康宣教方面的工作。”賈艷説。(南報融媒體記者 程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