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不間斷施工十余天——南京“火神山”今日移交公衛中心

南京“火神山”應急擴容工程為南京疫情防控安上“雙保險”。 南報融媒體記者 何鋼 攝
2幢白色建築通過空中連廊連在一起,工人們穿著鞋套對房間和走廊開展保潔;病房內,基礎設施已經到位,已經有病床開始進場;屋頂上,火花飛濺,活動板房的頂部又新添了一件“雨衣”……這是2月18日,南京日報記者在南京“火神山”應急擴容工程現場看到的場景。2月19日,歷時十余天的24小時不間斷施工,72間隔離病房、32間醫護用房以及備用空間,將正式移交給南京市公共衛生醫療中心。
醫院如迷宮,進9道門才能到病房
為了了解醫院的全貌,南京日報記者跟隨施工單位中建八局三公司項目部副經理馬濤走進其中的一幢一層建築,模擬醫護人員進入病房的全流程。
推開清潔通道大門,穿上鞋套,南京日報記者眼前是一條很長的走廊。走廊兩側除了茶水間、清潔間,就是男、女更衣室。南京日報記者推門進入男更衣室,房間左手有一個洗手池和一個衣櫃。將外衣脫掉,推門進入第一更衣室。第一更衣室內沐浴完畢,從櫃中取出防護服、眼罩、手套等,在第二更衣室內穿上。
穿戴完畢,門打開進入第一緩衝間。這個區域設置了新風系統和紫外線燈。之後進入第二緩衝間,在這裡洗手消毒,便可走出去。至此,一共經過6扇門,南京日報記者才終於來到工作區,即半污染區。南京日報記者注意到,按照設定好的程式,只有身後的門關閉了,眼前的門才能打開,避免不同區域空氣互串。
工作區裏設有醫生辦公室和護士站。如果進入病區,則要再推門進入醫護通道。醫生在這裡可以通過觀察窗,巡視每一間病房內的情況。送藥、送食物,可通過兩層玻璃窗的傳遞倉。傳遞倉外窗開啟時內窗自動關閉,倉內進行紅外殺毒,病人打開內窗自取。如果要進病房檢查,還需再開一扇門,進入可以消毒的緩衝區,然後才能進入獨立病房。這樣,南京日報記者從清潔區到病房,整整歷經了9扇門,簡直就像走進了迷宮。
醫護人員工作結束後,需從另一個出口,按照同樣的流程,換掉防護服、沐浴、消毒、換衣,走進清潔區。
病人進入病區則簡單得多。只需一道門進入病人專用走廊,走廊兩側就是病房。
負壓病區,廢氣、廢水封閉處理
馬濤告訴南京日報記者,南京“火神山”應急擴容工程是用活動板房裝配而成,作為傳染病治療病區,如何確保密封是工程最大的難點。整個病區劃分為清潔區、半污染區和污染區,採用負壓設計,通過風閥調節氣壓差,使清潔區的空氣只能向半污染區流動,半污染區的空氣只能向污染區流動,最後污染區的空氣利用獨立的排風系統,殺菌後排出室外。
病區裏的每個單元由2間病房和1間緩衝間組成,門窗密封。病房內有兩套系統,一套為排風系統,室內空氣通過獨立的排風系統,殺菌後排出室外。一套為新風系統,確保病房內始終有新鮮空氣。每間病房都設有衛生間,配置洗手池、熱水器、馬桶等,馬桶邊還安裝了緊急呼叫系統。
“既然是病房,房間內所有排水口流出的污水和廢水也不能有滲漏。”馬濤介紹,地基上鋪設了防滲膜,避免了土壤污染。房間內的排水通過封閉管道流入附近的污水處理房,經消毒、沉澱、調節,進入污水處理槽深度處理,符合標準才能排放。
南京日報記者在板房頂部看到,這裡設置著不少排風設備。與火神山不同,板房頂部還多了一層鋼結構頂棚。“兩層保障,確保外面的雨水進不來,等於給病房多披了一件雨衣。”施工單位表示。
設施陸續到位,已開始佈置病房
南京日報記者採訪時,已有南京公共衛生醫療中心的工作人員推著病床,開始佈置新病房。“兩邊離得很近,應急擴容工程提供標準化隔離病房,院方可隨時調醫療資源過來,大大節省時間和資源。”相關工作人員表示。
南京日報記者看到,病房床頭位置,輸液掛鉤、氧氣、負壓系統和醫用呼叫按鈕都已到位。護士站、醫生辦公室內,櫃子、桌椅也在陸續擺放。
“等內部安裝到位,外部施工到位,我們就可撤場了。”施工單位介紹,新建應急工程移交給院方後,他們還將繼續提供後續房屋設施保障等服務。而且現場預留的空地,設施已按永久標準做到位,可隨時擴充到288間病房。
為更好地應對傳染病和烈性疾病,南京市早在5年前便建成市公共衛生醫療中心。該中心佔地約190畝,由3幢獨立建築組成,配備病床900余張,是目前國內最大的傳染病醫院單體。目前,全市所有的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均在此集中收治。南京“火神山”工程的建成,實現了我市現有收治能力再擴容,為疫情防控安上了“雙保險”。 (南報融媒體記者 何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