鏖戰在湖北戰“疫”前線的江蘇醫療隊中,一批85後、90後正扛起擔當。他們中,有獨當一面“運籌帷幄”的選調生幹部,有不畏艱險衝在前的醫療骨幹,也有走上工作崗位不久的“男”丁格爾……
“帶著大家平平安安來、平平安安回”
連線對象:江蘇省衛生監督所副所長、第二批江蘇援鄂醫療隊副領隊 吳 偉
1月27日接到通知,1月28日奔赴武漢。一到武漢,醫療隊接管江夏區第一人民醫院3個病區。擺在吳偉面前的,除了195個病床的救治任務外,更緊急的是院感防控。
“江夏第一人民醫院不是專業的傳染病醫院,前期院感防控不是很到位,我們到達之後第一件事就是協調專家進去,摸排風險點,細化院感方案,並且改造硬體,設置相對獨立的兩個通道,以及污染區、緩衝區、清潔區,防止交叉感染。”吳偉説,為了保護戰力,醫療隊3次組織專家對隊員進行防護培訓,並進行現場演練,逐一過關。
科學合理地分配人力也極為重要。吳偉説,為了保證醫護人員有充足的體力,方案安排大家每兩天輪休一天。“我們要‘打勝仗’,也要‘零感染’,每個人都要把自己保護好,每個人都要平平安安來、平平安安回。”
最讓吳偉振奮感動的,是醫療隊裏黨員們的表現。“進臨床第一天,大家心裏都沒有底。14個黨員主動報名,組成突擊隊,第一批進病房!”吳偉説,黨員的先鋒帶頭作用深深感染了大家。醫療隊共138人,有32個黨員,到達武漢後成立臨時黨支部,第二天開展重溫誓詞活動,當天有87人遞交了入黨申請書。
“最感動的是隊員們團結一致、守望相助”
連線對象:江蘇省衛生健康委藥政處副處長,江蘇對口支援黃石疫情防控前方指揮部物資保障組組長、黃石聯絡保障組副組長 汪海波
作為物資保障“大總管”的汪海波,每天80%的工作是接聽電話。這些電話主要來自社會愛心人士、企業和單位等的捐贈諮詢。“最忙的時候平均一個小時能有20個電話,每天至少有30個人加我為微信好友。”汪海波説,捐贈的物資大到幾百萬元的醫療設備,小到吃的、用的,他需要一一登記,並向對方提供相關信息。
每天晚上,等到電話漸少,汪海波都要整理手上“存貨”——當天有多少物資進庫,用出去多少、日庫存多少,可以支撐幾天?這些數據都要統計好上報給前後方指揮部,以便及時協調保障供應。等他忙完這些,往往已過淩晨1點。
進入黃石一週,汪海波最感動的還是江蘇醫療隊員們團結一致、守望相助。“大家來自全省56個單位,一直都是密切配合,辛苦不言苦,艱難不畏難,凝聚力戰鬥力十足。”
“盡己所能給病人最好的治療”
連線對象:江蘇省省級機關醫院(南京醫科大學附屬老年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江蘇支援黃石醫療隊隊員 徐 劍
徐劍已有13年醫療工作經驗,在黃石市中醫醫院ICU病房支援,這裡收治有10名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新冠肺炎不僅損傷肺的呼吸功能,還會影響到病人的心血管、腎臟等多個臟器功能。我們每天進入污染區之後,會把每個病人的病情過一遍,了解清楚病人的生命體徵狀況、各個器官功能的狀況以及現在在做哪些治療等,然後每小時密切觀察病人生命體徵變化、每個器官功能變化,如果發現病人病情變差,要及時進行置管、氣管插管、血液凈化等處理。”
“危重症患者的病情比較嚴重,救治難度較大,救治成功率也不如重症、輕症患者高,醫生成就感會低一些。”徐劍説,作為“老”醫生,他也會開導在危重症病房一起戰鬥的隊員,鼓勵大家保持好心態,儘自己最大努力去給病人最好的治療,盡最大可能去幫助病人。
“用暖心故事為醫護人員舒緩壓力”
連線對象:江蘇省衛生健康委宣傳處一級主任科員 吳蘇淩
85後吳蘇淩所在的工作組是前線指揮部綜合協調組和宣傳報道組,他負責的部分有點像參謀,也有點像整個指揮部的信息“中樞”,不僅頭緒多,而且多數還很緊急。
比如宣傳,每天早上要根據當日工作重點,協助各方媒體開展採訪報道,提供線索、蒐集素材、核準數據等。比如信息,每天要跟黃石市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醫院對接,詳細了解醫院當天收治患者的人數、病情危重程度、各項檢查結果和相應治療手段等信息,在傍晚形成量表供專家組參考,此外還要全程參與前方指揮部的大小會議活動,做好綜合協調工作,“幾乎每天忙完都要到夜裏一兩點,回住處還要進行各項消毒,躺下休息時得有3點了。”吳蘇淩説。
醫療隊成員來自全省58家醫院和機構,其中不少是90後、95後。他們平時在充滿危險的病區裏緊張工作,下班後也單獨隔離居住,工作和心理壓力都很大。吳蘇淩説通過宣傳多講暖心故事,能幫助醫護人員舒緩壓力,保持積極的心理狀態,“還可以緩解病人和群眾的恐懼心理,凝聚抗擊疫情的強大力量。”
“溫暖的護理是護士服賦予的使命”
連線對象:江蘇省老年病醫院護士 胡彧波
2月11日,到達黃石後,胡彧波被分到黃石市中醫醫院(市傳染病醫院)的重症監護病房。
對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的護理跟對普通患者的護理完全不同,他們病情重、變化快,需要管床護士對患者生命體徵的變化有敏銳的觀察能力和較好的處理能力,這對23歲的胡彧波來説是一個挑戰。“每次上班前都要向上一班同事了解每一個患者的生命體徵、正在使用的治療、呼吸機參數、患者氣管情況等。接著就是根據醫囑進行一天的輸液治療,針對部分患者,還要進行吸痰、抽血氣等操作。此外,每隔一個小時需要觀察記錄患者的生命體徵、檢查呼吸機管路、記錄患者尿量、胃腸營養情況等,並及時向醫生彙報處理突發狀況。”
在重症監護病房,因為沒有家屬在身邊,護理人員在承擔治療工作的同時,還要幫一些患者解決心理和生活問題。“ICU裏有一部分患者的意識是清醒的,他們對自己的病情十分焦慮,我們不斷地耐心解釋、安慰、照顧。”胡彧波説,“在這裡我也深刻地體會到,溫暖的護理是身上這件護士服賦予我的使命。”(新華日報 記者 鬱 芬 白 雪 胡蘭蘭 方思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