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在助力戰“疫”中尋找發展先機 轉産促轉型,蘇企顯擔當
新華日報記者2月28日從江蘇省工信廳獲悉,為奪取防控和復工“雙勝利”,充分發揮江蘇紡織服裝産業大省優勢,連日來,省市有關部門一方面引導更多企業轉産擴産,防疫物資産量逐日增多;另一方面推動轉産企業加速轉型,釋放更多發展潛力。
及時轉:積極行動解決供應短缺
這些天,在南京際華3521、3503、5302公司的防護服生産線上,工人們日夜趕工。這3家公司隸屬於央企新興際華集團,原來主要生産軍用裝具和民用服裝等産品,2月3日起開始全力推進醫用防護服的轉産達産。
“疫情發生前,全國的醫用防護服每天的産能加起來只有2萬件。我們3家公司用了20天的時間,從每天生産200件,到日産5.2萬件,達到全國最大産能。” 南京際華集團副總經理夏前軍告訴記者。
疫情期間,像這樣推進轉産防護物資、爭分奪秒復工復産的江蘇企業還有很多。不少紡織企業第一時間對生産佈局及時進行調整,將防疫産品納入企業生産範圍。江蘇華紡股份迅速調試60台縫製裝備,組織部分員工提前復工,投入醫用防護口罩生産,迅速形成日産5000隻口罩的能力。新華日報記者了解到,僅在建湖縣就有10家紡織服裝企業主動轉型,生産醫用防護口罩。
為實現轉産,部分企業千方百計對生産設施進行技改。紅豆股份連夜將10萬級潔凈廠房改造成防護服生産車間;水星家紡不到48小時就把10條被套生産線改為防護服生産線;東臺領勝科技對現有複合機、熱壓機、切片機進行適應性改造,建起兩條防護口罩生産線,日産17萬隻。
有效轉:企業轉産還需各方“護航”
企業轉産,在技術、用工、原料、政策等方面還需各方護航。
“江蘇省工信廳及時下發鼓勵企業轉産口罩等防護物資的通知,摸排符合條件企業底數,加大各類要素資源集聚,加強技術指導。”江蘇省工信廳相關人士介紹,通過駐廠服務、現場指導、解決難題,幫助有條件的企業實現兼併、技改、協作、聯動等四大模式的轉産。
各級政府部門開通轉産復工的“綠色通道”。“雖然我們有專業的技術和設備,但是缺少醫用防護服的生産資質。經過省裏相關部門迅速審核,我們拿到江蘇省2020年0001號生産許可。”夏前軍説,公司2月6日將産品拿去檢測,原本檢測時間是兩周,結果3天就檢測完畢,以最快速度拿到證明。
位於南京江寧開發區的南京船之寶孕童用品有限公司,原本是一家生産嬰童衣服的小服裝廠,公司響應政府號召,連夜籌備轉型生産民用防護口罩,“在區委、區政府的幫助下,我們僅用一天一夜時間就完成轉型,全面開工。”企業負責人介紹説。
面對疫情,省內唯一擁有符合國內標準一次性醫用防護服生産資質的蘇州奧健醫衛用品有限公司,已開足馬力生産,但還是滿足不了需求。“當時我們沒有無菌車間也沒有生産許可證,但具備醫用防護服的生産能力。在江蘇省工信廳緊急協調下,我們兩家公司達成跨市合作。”聖華盾防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王炳來介紹,聖華盾組織20多名業務骨幹,將相關機器設備運到蘇州奧健,遷建一條全新生産線,産能一舉提升4倍。
長久轉:增強實力以轉産促轉型
“目前,省內多家大型紡織服裝企業已經轉産,産能不斷擴大。”江蘇省紡織工業協會會長韓平表示,江蘇高端紡織集群企業勇於擔當,展現江蘇紡織産業“拆不散、搬不走、壓不垮”的集群力量,但從長遠看,企業還需增強實力,以轉産促轉型。
“據檢測,我們防護服的病毒阻斷過濾效率指標達99.97%,而行業標準是不低於70%,可見我們的産品品質遠高於指標要求。下一步,公司計劃著重提高材料技術水準,提供品質更優的應用防護産品。”夏前軍表示,此次為了生産防護服,公司專門引進壓膠設備等很多新的高端設備,未來還可以用於生産其他服裝。
“疫情倒逼我們提高生産標準,以後生産更高標準、更高品質的防護服。”王炳來介紹,聖華盾組建醫用防護服生産線,目前公司參與生産的工作人員約70%,預計本週末可以恢復到90%,現在醫用一次性防護服每天能生産1.5萬件,産能基本恢復。公司醫用防護服生産許可證也很快會辦下來。過去,公司生産醫用防護服沒有達到進病區標準,現在的産品已達到標準,公司決定未來轉向從事醫護服領域。
疫情退卻後,如何將防疫物資的産能轉化成企業發展潛能?政府首先讓轉産企業吃下“定心丸”——國家和江蘇也已明確,對未來産能過剩的設備會出臺政策,兜底收儲,進一步解決企業的後顧之憂。
南京大學長江産經研究院研究員陳柳表示,企業還需提高生産過程的精準化、柔性化、敏捷化,努力增強對市場快速反應的能力,構建穩定的生産鏈,方能持久發展。(新華日報 記者 付 奇 顏 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