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鼓樓醫院第二批援武漢醫療隊抵達次日,隊員們正做著收治病患前最後的準備工作。

南京鼓樓醫院護士目送同事出征。

南京市疾控中心工作人員。

鼓樓醫院第二批援武漢醫療隊員。
南京市級醫療機構派出醫護人員492名,為全國副省級城市、省會之最;人員構成上,有4位醫院副院長,呼吸科、重症科、傳染科、心理疏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門類齊全,“95後”有51名,年齡最小的生於1998年……
1月19日,南京市衛健委召開防控工作會議;1月20日,成立防控工作領導小組,並確定4家定點收治醫院;1月21日公佈全市發熱門診;1月22日,成立全市防控指揮部……
當荊楚大地突遭疫情襲擾,千里外的金陵兒女沒有絲毫遲疑。一邊是盡出精銳,星夜集結,千里逆行,馳援湖北,一邊是快速響應,提前佈局,精準施策,守衛城市。作為直面病毒,和死神打遭遇戰的關鍵力量,這個春節,南京衛生健康系統全員在線,爭分奪秒,忘我犧牲,全力打贏這場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
“南京經驗”與死神搶生命
3月8日下午,隨著確診患者黃女士(化姓)解除隔離,南京確診的93例患者全部治愈。
階段性勝利的取得,源自醫護人員不斷探索出的“南京經驗”。南京市第二醫院院長易永祥介紹,在南京確診患者治療過程中,建立了“發熱-診斷-治療-出院健康管理”的閉環管理模式,將病區醫務人員分成若干治療小組,落實分片包乾。同時,每天上午設加強班,安排醫生加強病情監測。
在重症患者的監測上,南京建立了系統的會診制度,駐點專家24小時在醫院,每日執行會診制度,並隨時提請省、市專家組進行遠程會診,對重症患者“一人一團隊”。
在援鄂前線,“南京經驗”也正大顯身手。
武漢同濟醫院是武漢市的重症病患收治定點醫院。在該院光谷院區,由南京市第一醫院、浦口區中心醫院、江寧醫院、溧水區人民醫院的130名醫護人員組成的南京醫療二隊,接管著E5病區。截止到3月2日,醫療隊已接收77例確診患者,其中重症患者30例,危重症患者3例,累計出院29人。
一名62歲患者有腦梗塞病史,入院後進食少,精神狀態每況愈下,而他的外周血管條件差,補液極其困難,如不儘快解決,將很快發展成為危重症。來自市第一醫院的醫生提出了放鼻空腸管的方案,通過建立營養通路,有效改善了其脫水狀況、電解質紊亂情況,最終將他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
2月15日,江蘇省第七批、鼓樓醫院第三批援武漢醫療隊整建制接管了武漢市第一醫院的兩個重症病區。40名醫生和120名護理人員要管理70張病床,其中重症病人佔比90%以上。剛一接手工作,醫療隊就迅速建章立制,構建了因地制宜的“鼓樓模式”診療體系,提出“一支醫療隊就是一家小型醫院”的理念,推動多學科診療模式和線下線上危重病歷討論制度。
為了提高效率,他們還創造性實行病區主任負責制,建立以視頻電話為紐帶,隔離區與清潔區內外聯動的雙組長查房制,確保查房信息實時傳遞、檢查結果實時掌握、醫囑實時調整。
在這支醫療隊中,還有120位護理人員。平時大家戴上護目鏡和雙層口罩,穿上防護服,不容易識別。為此隊員們想到一個妙招,讓醫生組長佩戴黃色袖標,護理組長佩戴紅色袖標。為提高臥床患者的護理品質,護理人員還自行設計了方便適用的翻身枕。
南京市兒童醫院急診醫學科(重症醫學科)副主任李灼赴鄂後臨危受命,擔任黃石市婦幼保健院兒科業務主任。巡查過程中,他發現該院的隔離病區沒有通道,沒有緩衝區。“感控是最重要的一步。”他當即提出整改思路。按照南京的院感理念,設置了“三區兩道”——清潔區、半清潔區、污染區、醫生通道、病人通道。
日夜戰“疫”見證感人瞬間
無論湖北,還是南京,只要進了病區,就都是一線,就都有著被感染的高度風險。關鍵時刻,一批又一批南京醫護人員挺身而出,以英雄之舉,踐行著博愛之都的擔當和情懷,40多個日夜,兩地見證了無數感人瞬間。
2月22日晚8時,一名氣管插管的重度新冠肺炎患者被送到同濟醫院光谷院區E1-6重症病區。緊急趕來的鼓樓醫院重症科主任醫師虞文魁帶領醫護團隊連續搶救7小時,等到患者平穩下來才想起還沒吃飯。
南京市第一醫院呼吸內科主任谷偉,帶著嚴重的頸椎病出征,有一次吞下4片止疼藥才壓住疼痛,這個藥量比平常多了2倍。他創建出一套被鐘南山點讚的呼吸系統慢病管理品質體系。他的同事、醫學檢驗科副主任技師劉才冬所在的檢驗組,則承擔了工作量大、感染風險最高的為發熱患者採血、咽拭子、血常規檢測等工作,腎結石發作時,他硬是忍痛自行排下結石,絲毫沒有耽誤工作。
在忘我奮戰同時,南京醫護隊不忘用暖心關愛為患者加油打氣。“毛得”“季熟”“老特兒”……為了學會老武漢人常用的方言,鼓樓醫院護理部主任陳雁發明瞭“翻譯神器”,製作成普通話、武漢話對照“音標卡”,發給護理團隊,讓大家聽得懂、説得出;在武漢同濟醫院光谷院區E1-6病區40床,南京一隊護士照顧一名高齡患者的照片被網友刷屏點讚,為了讓這位患有老年癡呆症的高齡患者開心,護士們給他在手腕上畫手錶和戒指,還把自製的工作包也送給他玩,老人住院治療時心情開朗多了。
“我們的時代有很多英雄,你們就是離我最近、最勇敢的英雄。我沒有見過天使的樣子,但你們就是我的天使。我真心感謝你們。”2月14日,江夏區人民醫院呼吸二科12床從重症轉危為安的病人王翔寫下了這封信。信中他特別感謝來自江蘇省中西醫結合醫院的胡星星和江寧醫院的柯章敏。
在南京,感動也無處不在。重症患者老吳獨自入院,舉目無親,精神狀態很不好,醫護人員就定期給他做心理輔導。每次檢查,看到病灶好轉,主治醫生曾誼都會第一時間告訴他,幫助他恢復信心。曾誼還加了老吳的微信,給他鼓勵。經過精心治療,老吳的病情逐漸好轉。曾誼將這個消息通過電話告訴給老吳的女兒,電話那頭,老吳女兒高呼“醫生,我愛你!”患者的家人説,是南京醫護人員高超的醫術和崇高的醫德,讓他們一家得以再次團聚。
你在前線戰鬥我在後方守護
大年初一,由147名隊員組成的首批江蘇醫療隊出征武漢。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呼吸與危重症學科副主任醫師秦湧在其中。臨走前,他最放心不下的是獨自在家的老母親。
出征後,72歲的母親李秀茹打來了電話,“兒子,你放心工作,不要牽掛家裏,社區同志們很關心我,給我送了好多吃的用的。”在老人居住的鼓樓區熱河南路街道二板橋社區,社區書記任澤香和志願者先後多次到她家,每次都帶著米、油、牛奶、水餃等物品。老人的藥吃完了,志願者還去醫院幫她取了門慢藥品。老人不用出門即可滿足一切生活物資需求。
近500名“白衣戰士”出征前線,留下了近千名家屬,有需要照顧的老人,還有正處在小升初、中考等關鍵時期的孩子,怎麼辦?2月12日,南京在全國率先發文,出臺被網友稱為“溫暖十條”的《南京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為赴湖北醫務人員辦好十件實事的通知》,對包括赴湖北支援的所有一線醫務人員家庭情況進行全面摸底,一個不漏地建立“關愛庫”。3300多名志願者為這些家庭提供“多幫一”志願服務。
2月20日上午,鼓樓醫院護士萬婠家裏收到了一份“暖心包”,裏面有1袋防疫物資、1箱新鮮時蔬和1份肉類套餐,這是由南京市多部門聯合愛心企業一起推出的服務,每週一次,由南京郵政的志願者免費配送;幼兒園小朋友俊俊的媽媽侯紅艷馳援武漢,浦口區鳳凰幼兒園老師秦婉得知後,每天都通過電話、網絡視頻等方式,對俊俊進行學習指導和生活幫扶,這樣的關懷已實現了援鄂醫護人員家庭全覆蓋。
鼓樓區三甲醫院多,轄區出征的醫護人員超過200人,社區安排專人為他們服務,孩子和老人分別有教育、生活和醫療志願者;在棲霞,區民政、教育等部門及街道、社區組成三級聯動機制,為家屬服務;農村地區也不例外,在六合區長山社區75歲老人張秀華家,大三學生徐鵬每週上門三次,打開窗戶通風,拿出被子曬太陽,打開自己的手機教老人與護士女兒視頻聊天……
一個個暖心之舉,不僅體現了南京這座博愛之都的溫度,也鼓舞了前方醫護人員作戰的士氣。2月14日,國家(江蘇)緊急醫學救援隊隊員、江蘇省人民醫院普外科醫生姚翠在日記裏記錄了她的感動:“當愛人告訴我,醫院已把蔬菜等生活必需品送到家裏時,我從出征開始就一直努力控制的眼淚流了下來。”(新華日報 記者 李 凱 董 翔 顏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