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紓解患者焦慮 呵護醫護人員 戰疫一線來了江蘇“心理部隊”
3月9日,是第十一批江蘇援武漢醫療隊抵達後的第15天。2月24日,這支“心理部隊”來到抗疫一線後,馬不停蹄下病區、做諮詢、辦沙龍,努力幫廣大患者打開心結、助醫護人員紓解壓力。
當好“穩壓器”,築起“防波堤”
這支31人的“心理部隊”被分為6個小組。最初一週,他們和醫療隊隊員們一起閒聊、散步,參與到黨小組會和醫師組、護理組各類型會議中,貼近了解他們的工作及生活狀態。
同步進行的是心理狀況摸底。“我們製作了醫護人員心理評估量表,所有醫護人員每日上傳信息。”第十一批江蘇援武漢醫療隊隊長、南京腦科醫院醫學心理科主任李箕君説,醫療隊員們的意志力會隨著體力過度消耗而消磨,尤其是不少人已持續作戰一個多月,心理問題集中表現為存在睡眠障礙、焦慮不安等,解壓成為當務之急。
“有的醫護人員夜裏12點上班,要花一個小時來做防護準備,下班後還要清洗很長時間,做二次甚至三次清潔。長期的精神緊張,加上生物節律紊亂,造成很多人有不同程度的入睡困難、多夢和早醒。”李箕君建議醫療隊隊員們,睡覺前播放些輕鬆音樂、泡個腳,助眠加放鬆。
入住方艙醫院的患者,是這支“心理部隊”關注的另一個焦點。“我們對口的6家醫院包括武漢東西湖方艙醫院和江漢方艙醫院,都是放置1000張以上床位的大空間。”第十一批江蘇援武漢醫療隊領隊、南京腦科醫院醫務處主任譚俊華説,在這種環境下,患者之間的情緒會傳遞,極少數患者還會把緊張情緒發泄到醫護人員身上,進而影響醫護人員的心理健康。
每天,心理支援隊員們也進入方艙醫院,和醫護人員一起查房。“只有這樣,才能及時發現患者情緒變化,根據情況進行重點干預。”譚俊華説,通過心理干預,讓患者在治療過程中體會到心靈的平靜,積極配合治療,同時增強睡眠品質、提高免疫力,從而構建起整個方艙醫院的“心理防線”,全方位守護病人健康。
建座“充電站”,提升戰鬥力
工作在醫院重症病區的江蘇護理團隊來自江蘇省各地,護士們普遍年輕,工作強度高、壓力大。“每班4個小時的隔離區工作,護士需要不間斷貼身護理患者,實時監護呼吸機、‘人工肺’,要給患者喂飯喂藥、剪指甲等。”李箕君説,在定點住地,心理支援隊採用“心理工作坊”的形式,給予團體心理輔導。
3月8日下午,9名護士來了,大家採用一種“OH卡牌”小遊戲,吐露自己當前的狀態和對未來的期盼。有隊員提到,有次下班以後回想,總擔心自己脫防護服的步驟是不是錯了、會不會被感染?還有人諮詢,特別想念孩子,現在醫院和住地兩點一線,“孤獨感”如何克服?
“大家互相交流後發現,原來自己遇到的情況並不特殊,是同行普遍要面對的,這樣一來就輕鬆了不少。”第十一批江蘇援武漢醫療隊隊員、徐州市東方人民醫院精神衛生科副主任醫師王佳佳説,第一次參加團體治療時小部分人會出現哭泣等狀況,但在團體“擁抱”下釋放了壓力,第二次參加時就開朗了許多。
心理救援隊員們將這種模式稱為“充電”。“心理干預儘量在自然、輕鬆的氛圍下開展。”李箕君更願意把“心理工作坊”看作聊天區,“我們向隊員發出邀請進行團隊治療活動,大家參與都很積極,每個人都能正視問題並尋求幫助。”
更多時候,“心理部隊”和醫護人員的互動是在手機上。“我們每名隊員每天加3名以上醫護人員的微信。”李箕君説,通過線上輔導,讓大家先接受、體驗自己所承受的壓力,進而把負面情緒轉為正面情緒。
拉起“保險絲”,防範“心”風險
這支“心理部隊”的不少成員,曾參與汶川地震、雅安地震、鹽城風災後的心理干預工作。“而這次大家需要面對的,是看不見摸不著的病毒。”譚俊華説,被稱作“逆行者”的一線醫護人員,需要專業的心理支持。
“譬如在重症病房及ICU的醫護人員,可能會出現不一樣的心理問題。”李箕君説,一旦療效不佳或者沒能挽回患者的生命,他們會非常自責,“這種情緒甚至會影響他們未來的職業生涯,我們一定要做好預案,像‘保險絲’一樣進行風險防範。”
“心理部隊”每天的工作之一,是進行案例分享——由一名隊員提出案例、給出見解,專家組進行總結。“我們會進行分析,提出共性解決方案。”李箕君説,除了在前線開出“心靈藥方”,他們還會給後方相關部門提供建議,保障醫務人員後續得到良好的心理康復治療。
重大公共衛生事件,對老百姓産生重大的影響。除了危機前和危機中,“心理部隊”也將目光投向了危機後。最近幾天,他們已開始對各社區隔離點進行調查,形成初步報告。
“我們通過採用在線問卷調查形式,評估隔離人員的一般健康狀況和焦慮、抑鬱情緒。”譚俊華説,完成問卷後系統會將測驗結果即刻反饋給被測人員,並提供相關心理求助建議。“譬如我們3月9日在某隔離點的問卷調查顯示,首測者反饋的問題和需求主要集中在身體健康、家人健康和生活、經濟能力等方面。個別首測者因家人患新冠肺炎去世而受較大打擊,或面臨實際困難,需要跟進處理。”(新華報業赴武漢採訪組記者 王 拓 王世停 王子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