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今天是世界氣象日,請看南信大一項研究成果 ——南方將“驟旱” 北方趨濕潤
2020年“3·23”世界氣象日的主題是“氣候與水”。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學院院長袁星教授一項研究成果顯示,未來中國發生“驟旱”的風險將顯著增加,到本世紀中葉,部分南方濕潤省份“驟旱”風險將增加40%,相關研究成果于近期發表在《自然——通訊》上。
“一般而言,乾旱是一種緩慢發展的氣候現象,往往是由降水虧缺引起,需要數月甚至更長的時間才能達到強度和範圍上的最大值。”袁星説,“驟旱”是在降水虧損和異常高溫的共同作用下,局地土壤濕度持續虧損、蒸散發增加,發生發展迅速、預見期短、強度大、破壞性強,可能會對生態系統、農業生産以及生活用水造成難以估量的危害。例如2012年美國中部的“驟旱”就曾造成數十億美元的經濟損失,2013年中國長江中下游“驟旱”導致多省市農作物受災。
那麼江蘇2019年夏秋季節出現50多年一遇的強乾旱事件是否屬於“驟旱”?“我們通過分析歐洲中心最新的土壤濕度資料,發現這次夏秋連旱很可能與春末發生在蘇南和皖南的‘驟旱’有密切聯繫。”袁星説,“從模型分析來看,未來江蘇部分地區發生‘驟旱’的頻率有增加趨勢,但信號並不是很顯著,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需警惕的是,在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下,乾旱影響的區域正在悄悄發生改變,中國原本濕潤的地區或將頻發“驟旱”事件。“我們以前常説南澇北旱,但這種現象正在逐漸改變。”袁星説。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第五次報告顯示,北方乾旱地區將變得越來越濕潤,而南方濕潤地區卻會越來越幹。“這與我們計算出的‘驟旱’發生趨勢是一致的。”袁星解釋,在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眾多水文氣象要素的變率增加,乾旱、洪澇更易出現。
“人類活動對於‘驟旱’的影響很顯著。”袁星的研究結果表明,其中77%歸因于溫室氣體排放引起的氣候變化,同時“驟旱”風險也將隨著人口的增長而提升。“在氣候變化的大環境下,中國‘驟旱’事件的增長趨勢是非常明顯的,它並不因為自然現象引起的短暫升溫放緩而改變。”袁星説。(新華日報 通訊員 林雯 記者 楊頻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