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我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已基本全部復工 以“保”促“穩”,承壓求變向前行
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復工面達99.7%;按工業用電測算,工業産能恢復至94%;3月當月全省工業産值同比實現正增長……4月15日,在省政府舉行的全面推進製造業復工復産加大企業幫扶紓困力度新聞發佈會上,一組組令人欣慰的數據帶來啟示:疫情新常態下,保障製造業從復工復産到重回高品質發展跑道,還需以“保”的舉措,促“穩”的發展。
總體復工時序好于全國
“剔除有關市因化工安全環保整治提升需關閉、改造的企業,和本年度擬退出規上企業庫的企業,江蘇省規上工業企業已基本全部復工。”省工信廳副廳長李鋒介紹,總體上看,江蘇省復工復産情況好于全國,工業經濟運行正在加速恢復、加速激活。
全力推動産業鏈上下游、大中小企業協同復工復産,是江蘇打贏“復工戰”的重要經驗。保住龍頭企業就保住了“基本盤”,江蘇省以先進製造業集群、重點支柱産業、戰略性新興産業為重點,排出491家龍頭骨幹企業清單,通過發揮省市聯動、部省聯動和長三角産業鏈聯動等機製作用,協調供應鏈上1400多家企業復工復産。
汽車産業鏈上,整車及規上零部件生産企業100%復工;船舶産業鏈上10家骨幹造船企業全面復工;電線電纜産業鏈上骨幹及配套企業悉數復工……江蘇省對醫藥、鋼鐵、機器人等23條重點産業鏈進行有效梳理,清理“復工未達産”中的“難點”“中斷點”,助力企業釋放産能。目前江蘇省重點産業鏈復工面均在95%以上,企業産能利用率普遍超85%,成為提升製造業復工復産整體效益和水準的關鍵。
牽住重大項目“牛鼻子”,用“壓艙石”拖快“進度條”。中車戚墅堰研究所高速動車組摩擦材料、中天儲能智慧製造示範工廠……江蘇省25項國家工業強基項目和6項重點技改項目順利推進實施。據了解,江蘇省重點工業投資項目計劃投資2365億元,初步統計一季度已完成投資近600億元,完成全年計劃的1/4,基本符合推進時序。
中小企業還需增強抗險能力
相較于大企業,江蘇中小微企業面廣量大,是江蘇製造業的“基座”,但其自身抗風險能力差,受疫情衝擊嚴重,截至目前,全省67.2萬家中小工業企業復工率達84%。
為保障中小企業復工復産,省工信廳將省政府辦公廳印發的“中小企業22條”細化成55條具體舉措,逐一制定具體申報指引,並通過多種途徑推送給廣大企業,打通政策落實的“最後一公里”。
“疫情期間中小企業面臨流動性困難,需有力發揮財政和金融杠桿撬動作用。”省地方金融監管局副局長錢東平表示,這就既需“橫向協同”,如聯合省財政廳、人民銀行南京分行、江蘇銀保監局,在省綜合金融服務平臺開設為期6個月的融資綠色通道,撬動中小微企業“千億級”融資規模;又需“垂直引導”,發揮融資擔保、小額貸款、融資租賃公司等地方金融從業機構作用,通過特事特辦、線上“一站式”服務等,保障小微企業資金需求。截至3月末,省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累計為1.83萬戶普惠型小微企業延期償還貸款本金187.33億元。
儘管通過政金企合作,一股股金融活水流向小微企業,但現實中很多企業依舊直呼“渴”。下一步,省工信廳將與相關部門協同聯動,加強企業減負政策研究儲備,繼續清理政府部門和國有企業拖欠民營企業、中小企業賬款。另一方面,推進企業上雲3年行動計劃,引導更多中小企業智慧化升級改造,通過數字賦能增強其抗風險能力。
暢通“堵點”助企紓困解難
雖然江蘇省製造業復工復産總體向好,但也必須承認,産能利用率尚未達到往年正常水準,企業生産經營壓力依舊較大,人流物流資金流等生産要素環節均有“堵點”。
人流的“堵點”在於“缺”。省人社廳副廳長張宏偉表示,為暢通復工渠道,此前江蘇省已打出“降、免、減、緩、返、補”的政策組合拳,但作為用工大省,促進製造業企業達産,既需要落實各項穩就業舉措,同時通過實施“百日百萬”網絡招聘、開展省際勞務用工對接等活動拓展用工渠道,注意指導企業與職工協商薪資、工時,全力以赴預防勞動關係矛盾。
物流的“堵點”在於供應不暢。“我們重點監測的今年2至5月的79個展會中,延期的58個,取消17個。”省商務廳副廳長周常青坦言,當前國際貿易受到疫情影響,應引導企業適應環境變化,借力跨境電商,發掘新客戶、拓展新業務,推動江蘇省傳統生産製造和貿易型企業利用新業態、新技術開拓國際市場、轉型升級。
減稅降費,可以真金白銀地減輕企業資金負擔,但也是“政策迷霧”的“重災區”,對此,省稅務局總會計師程明紅認為,既需要加大宣傳解讀和發佈,也要通過“網上辦、線上答”等多重方式讓政策落實落細。而與數據有著“天然聯繫”的稅務部門,最應該開展大數據分析,比如通過對重點行業、重點群體等進行跟蹤分析,關注上下游、産供銷、大中小企業整體配套、協同復工的狀態,幫助企業紓困解難。
“危”中尋“機”培育新動能
隨著境外疫情加速蔓延,全球市場需求不足、産業鏈供應鏈重構等風險將進一步加劇,給江蘇省工業經濟運行全面恢復帶來新的挑戰。
作為製造大省的江蘇想要“危”中尋“機”,加快動能轉換是關鍵,先進製造業集群成為突破口。“提高集群産業基礎能力和産業鏈現代化水準,以穩鏈強鏈補鏈延鏈為重點,持續推進企業創新能力提升、大規模實施技改、自主品牌培育三大核心任務。”據介紹,省工信廳將指導各地做好物聯網、高端紡織等6個國家先進製造業集群決賽的“備戰”,開展省內卓越産業鏈競賽、打造50條左右集群細分産業鏈和一批上下游協同體,提升産業鏈控制力和競爭力。
站上風口的“新基建”更是“主攻方向”。2019年9月,全國首個車聯網先導區在無錫揭牌,點燃我省車聯網建設的“引擎”。下一步要在積極探索引領、深化示範應用、攻克關鍵技術、完善産業業態四個方面發力,通過基礎建設的牽引,推動形成完整産業鏈和新的産業生態。
除自身轉型的內在需求,面對愈發複雜的全球疫情形勢和經濟下行慣性衝擊,製造大省如何承壓前行?有關人士指出,需跟蹤抓好重大項目落地見效,著力穩定製造業投資。加強工業經濟和全球疫情對重點産業鏈影響的分析研判,對指標波動較大的重點工業企業加強服務指導、精準解難,積極拓展國內和國際市場,在市場需求總體下降的情況下,力爭提高江蘇製造業市場份額,努力把疫情的影響降到最低。(新華日報 記者 付奇 顏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