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江北新區研創園全方位走向企業化運作 “去行政化”換來産業活力城
非常時期,長江之北卻升騰起一股大幹快上的奮鬥氣勢。
4月15日,中國積體電路行業發生一件大事——南京江北新區成立中國EDA創新中心。這一中心的落腳地就是江北新區産業技術研創園(以下簡稱研創園)。這一項目被積體電路業內大咖評價為:抓到了整個産業鏈的短板,將有力推動中國積體電路行業發展。
這是江北新區建設“晶片之城”的里程碑,也展示出“晶片之城”建設主力軍——研創園的硬核實力。
“建設快”“變化大”“有特色”……從公眾的關注度和評價裏,不難看出,在國家級南京江北新區的版圖裏,研創園是被各界最為看好和期待的板塊。一個僅僅成長8年的産業園區何以如此受矚目?
“園區在成立之初就被賦予了全新的體制機制,人財物相對獨立,自主運作、自負盈虧、自求平衡。我們要用‘一池活水’澆灌出充滿活力的産業之城。”研創園管理辦公室主要負責人如是説。
打破行政流程 “企業模式”推動高效運作
每週四早上8點,研創園主要負責人都會準時出現在園區餐廳,等待他的“朋友”出現。這些“朋友”是園區內的企業家、創業者,早餐桌上,他們可以開門見山提出需求或建議,當面説,現場解決。
園區是“政府眼中的企業”,又是“企業眼中的政府”,那麼,究竟該如何定位自身?這道擺在諸多産業園區面前的考題,研創園給出了自己的答案:企業模式運作,服務理念由“行政主導”轉變為“市場主導”。
研創園倡導“首問負責制”和“首簽負責制”,在內部OA開通了非機要文件流程,企業提出的需求建議由綜合管理部機要扎口,直接提報給領導班子閱知,同時交辦給相關業務條口部門解決。
成立之初,研創園就採取管理辦公室與平臺運作公司合署辦公的模式。2019年年底,研創園再次創新組織架構模式,推動全員進一步投身服務。管理辦公室分7個職能部門,職能部門之下設立專業小組,形成“大部制+專業小組”架構,部門抓管理,小組抓服務。
園區內一家研究院2019年自行申報新型研發機構未通過,經濟發展與科技創新部內部新成立的科創組多次上門溝通、輔導,對研究院的註冊組織架構調整、科研立項、科技成果轉化的市場開拓、實驗室搭建等進行全方位優化。“如果讓我做評委,我自己也不會讓去年的材料通過備案。”該研究院負責人坦言。目前,研究院經營情況和現場研發活動都有了極大改觀,得到相關專家高度評價。
主要道路“當年建成當年通車”,重要載體“當年設計當年動工”,核心企業“當年接洽當年入駐”。這是研創園為自己定下的“速度”,而研創園的“實戰速度”又大大快於此。
2019年11月,研創園雲環街續建工程項目啟動。當時,擬建道路一側的市級重大載體項目即將竣工,正在衝刺收尾,且道路一段要穿越商業地塊AB兩區地下連廊,施工技術難度大。“工期排定,必須按計劃完成!”研創園工程項目分管領導帶隊協調,一邊提前做好工程所需人、料、機的計劃安排,一邊向上級主管部門上報情況。得到按相關要求做好防護可進行24小時無間斷施工的許可後,項目各方快馬加鞭趕工,僅用一個月,雲環街續建工程完工通車。
市場化的企業運作模式,帶來建設、組織、服務效率的全方位提升。
消除身份界限 “價值引領”激發人的能量
員工平均年齡33歲,全部為本科及以上學歷,研究生學歷佔比35%。研創園的人員結構,很像新興企業,活力十足。
在“企業模式”的運作機制之下,研創園建立以“價值引領”的“三能機制”:幹部能上能下、員工能進能出、收入能增能減,讓整個園區形成聚焦市場、聚焦效益、聚焦貢獻的人員聘任和激勵分配機制。
機制賦能,人的能量被大大激發。園區招商團隊定下“招商目標化、目標項目化、項目責任化、責任時序化、全程專業化”的要求,各個專業工作組“下班不離崗、離崗不離責”,團隊人員主動學習積體電路、人工智能等産業知識,確保服務專業化。
2019年,江蘇省産業技術研究院智慧製造所為研創園推薦南京融芯微電子項目,研創園招商團隊立即組織項目團隊與對方接洽。“項目洽談順利,推進卻十分緩慢,問題出在哪?不能等,要去找原因。”研創園投資促進與人才工作部部長葉軍説,經過多次溝通,才了解到該項目負責人是美籍華人,對江北新區政策不了解,心存顧慮。園區招商團隊再次登門時,帶著江北新區全套人才政策與園區營商環境資料,一一講解,該負責人逐漸打消顧慮,最終實現了項目順利簽約落地。
“貢獻高拿高薪,在研創園,有的基層員工績效加分比中層幹部系數還要高。”研創園管辦相關負責人介紹,園區在人員管理上,通過淡化員額、企編管理差異,形成全員聚焦關鍵績效指標,按月度、季度寫實打分兌現的全員統一考核管理,鼓勵“多勞多得、少勞少得”。
2019年年底,研創園按照江北新區體制機制改革要求,核定員額數進行人員選聘,確定首次選聘員額數的80%,預留20%員額鼓勵全員創先爭優,以激發員工工作積極性。
聚焦經濟職能 “聯合共建”突破管理短板
目前,研創園註冊經營企業11000家,園區內人口已達八九萬。産業之城崛起,一個新的課題擺在了研創園面前,城市管理的品質如何跟得上産業發展的勢頭。
2019年,研創園多了一個特殊“部門”——頂山街道研創園服務辦。5位頂山街道工作人員入駐園區,為園區企業和居民做好民生服務。
“街道入駐後,可以更好的發揮管理職能,協助園區化解民生事務方面的管理短板。如此以來,園區就可以心無旁騖投身經濟建設、産業發展。”研創園綜合管理部部長童慶松介紹,去年,根據南京市變更街道行政區劃的相關批復,研創園部分範圍劃入江北新區頂山街道。
2019年8月底,開學季將至,研創園引進的一名高層次人才的孩子因錯過招生時間,遇到入學難題。接到園區企業服務部負責人求助後,頂山街道服務辦工作人員迅速聯絡街道商討解決辦法,街道相關領導親自登門到學校為孩子“求學”,最終,孩子通過了轄區內一家學校的面試,順利入學。
研創園在頂山街道範圍內的部分道路尚未交付,未能取得道路交通代碼。正因如此,雖然研創園內停車位充足,但仍有車主圖方便,佔道停車。針對這一問題,頂山街道綜合執法大隊隊員一方面引導辦事車輛、客運車輛停放到停車場或指定停車區域;另一方面與江北新區交警一大隊溝通商討可行性方案。
有了發展的“最佳搭檔”,産業先鋒“輕裝上陣”。園區負責招商引資及企業服務管理工作,街道負責住宿、餐飲、早教等行業市場監管工作;園區負責區域內的道路、管網等城市管養工作,街道成立綜合行政執法隊伍對街道全域進行統一管理;街道成立的服務辦,全麵包攬園區內教育、民政、社保、計生、衛生等民生服務工作。
短短幾個月,一個資源共享、協作共進、合理統籌的産城融合新模式已然形成。 (新華日報 記者 許雯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