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江蘇頻道消息:2017年,第八屆中國京劇藝術節在南京舉行,南京市京劇團帶來的新編原創京劇《大明城墻》是那屆京劇藝術節上唯一的“本土作品”。這部劇的劇本創作反復修改打磨了十幾稿,最終以舞臺藝術形式對南京明城墻的文化底蘊進行了深度挖掘,講述了明初修築南京城墻的曲折故事,這部劇的背後也有金陵文化保護髮展基金會的影子。據該基金會相關負責人介紹,基金會成立十年來,一直致力於對傳統文化作品的支持和保護。除此之外,基金會還多次贊助過南京市越劇團的作品,對越劇團“傳統戲曲文化”系列公益演出提供過資金支持。
據了解,南京金陵文化保護髮展基金會成立於2010年,迄今已整整十年。基金會是江蘇具有非營利法人資格的文化類非公募基金會組織,業務主管單位為江蘇省文化和旅遊廳。
在剛成立時,基金會曾支持過新編歷史京劇《穆桂英大戰洪州》,作為第十二屆南京文化藝術節的重頭戲進行公益演出,好評如潮。南京金陵文化保護髮展基金會相關負責人表示,保護和發展傳統文化,是基金會成立後一直堅持的信念和使命,現代社會不能沒有傳統文化,這也是共識。
此外,助力十竹齋文化的全面復興是近年來南京金陵文化保護髮展基金會在舞臺之外的又一力作。時光追溯到四百年前,明末清初的南京出版家胡正言,主持刻印了《十竹齋箋譜》。
業界普遍認為,《十竹齋箋譜》中運用的饾版與拱花兩大創新技藝,被視作“彩色套印版畫的開端”,正是以此為標誌,傳統的印刷術邁入了三維時代。同時,《十竹齋箋譜》還曾被魯迅稱為“明末清初士大夫清玩文化之最高成就”,同時,對日本浮世繪乃至近代西方藝術都産生了深遠影響。
2016年,《十竹齋箋譜》重刊工程在南京啟動,數十名境內外專家組成的顧問團隊經過一千余晝夜的反復打磨、比對、提升,終於完整再現了《十竹齋箋譜》明代原貌,南京金陵文化保護髮展基金會也是長期參與其中,比如《十竹齋箋譜》重刊系列活動、十竹齋亮相巴黎時裝周等,助力於本土文化不斷升級走向國際。
其實,不光是十竹齋,努力讓傳統文化所蘊含的東方美學基因融入現代生活,一直是南京金陵文化保護髮展基金會主要的發力點之一。這些年,南京金陵文化保護髮展基金會一直致力於對歷史文化進行保護和傳播,在保護傳統文化的同時,也在擁抱創新的力量。(文 何菲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