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我省開展專項行動救助流浪乞討人員 “智慧尋親”,把走失的親人送回家
5月7日,新華日報記者從全省生活無著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服務品質大提升專項行動視頻會議上獲悉,72家社會救助站5月底前要完成一次全面徹底的安全隱患排查,包括生活照料、衛生防疫、食品藥品安全、消防安全、離站返鄉、站外托養等環節,公安、民政、衛健委等部門將聯合參與行動。
街面巡查全天候廣覆蓋
近幾年,江蘇省生活無著流浪乞討人員救助數量逐年遞減,過去3年分別救助了5.1萬人次、4.2萬人次和3.6萬人次。
“高水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持續解決突出民生問題,都對做好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等民生工作提出新的更高要求。”省民政廳廳長呂德明表示,7月10日前,各地向省民政廳報送階段性情況,排查出的問題要制定整改方案,逐一對賬銷號。
疫情期間,街面巡查、嚴密防控,在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中發揮了積極作用。此次專項行動將集中推廣街面巡查模式,以公安為主,城管協作、民政配合的巡查系統將形成常態,實現全天候和廣覆蓋。
南京市救助管理站負責人介紹,從2月5日至4月初,該站共接收地鐵公安移交長期在寧地鐵滯留人員45名,他們都得到了妥善安置。
三個多月來,全省救助站始終保持“戰鬥狀態”:入站、在站人員一律進行身體檢視;新入站人員一律在隔離區觀察,單獨食宿;全站分區封閉管理;入站受助人員14天觀察期滿前一律不安排出站。承擔街面巡查、求助接待和進入觀察、隔離區域的工作人員,一律採取高等級的個人防護措施。從江蘇疫情防控啟動一級響應至5月5日,全省共救助流浪乞討人員4991人次,實現了“零感染”。
智慧尋親助流浪者回家
4月18日,山東人胡愛華(化名)從老家趕到南京,接回失聯多日的哥哥胡立國(化名),並向南京市救助管理站送上錦旗致謝。十多天前,胡立國從家中走失,在南京獲得救助。南京救助站根據信息比對,發現他曾在北京一家結核醫院就醫。但其對出院後的行蹤描述不清,管理站立即安排核酸檢測,結果無異常。
當晚,工作人員發現胡立國行為異常,當即將他送醫,經過治療病情穩定後,救助站又開始為其尋找家人。幾經週折,救助站聯繫上胡立國的妹妹。原來他4月1日就已從家中走失,家人多方查找,一直沒有消息,十分焦急。歷時18天,胡立國終於回了家。
尋親是最人性化的救助。去年我省對長期滯留、很難找到家的群眾實施精準甄別,全省共尋親成功4380人次。徐州救助站在精心照料走失7年多的浙江籍自閉症患者黃某的同時,不斷從其日常生活和問詢中拼湊出有用信息,最終形成完整的尋親信息鏈,成功聯繫到其家人。
如今,江蘇省救助管理機構已全部啟用民政部研發的全國救助管理信息系統、尋親服務網和省廳開發的未成年人社會保護信息系統。在民政救助網站可以看到,系統詳細採集了流浪乞討人員的信息,照片、姓名、年齡或目測年齡、健康智力狀況、體貌特徵、發現時衣著特徵、發現日期和地點等,一應俱全。
今後,各級民政還將與公安密切配合,運用人口管理信息系統、DNA鑒定、人臉識別等技術,對受助人員第一時間進行比對。利用全國救助尋親網、“頭條尋人”等平臺,聯動開展跨省甄別,拓寬尋親途徑,提高尋親效率。專項行動還要求,“警站尋親”要形成常態化協作機制,深化“智慧尋親”,對站內滯留人員、托養人員做到應查盡查,組建專業尋親隊伍,學習新方法新手段,借助社會力量,並做好接送返鄉的最後一公里服務。
打破壁壘安置長期滯留者
雖然身份甄別手段日益先進,但各救助站每年還是會有一批長期滯留人員無法找到親屬。對此,各地探索轉變救助方式,對滯留超過3個月仍無法查明身份信息的救助對象進行就地安置,戶口登記到公辦福利機構。
落戶安置,是將流浪乞討人員納入社保體系,幫助其擺脫生存困境的重要環節。2019年全省安置這類人員490名。此次專項行動,就是要打破部門壁壘,消除政策障礙,對滯留超過3個月仍無法查明身份者,及時制定安置方案報同級政府安置,確保在6個月內安置到位。有條件和能力的,儘量安置到公辦福利機構照料。
減少重復流浪,還需在源頭治理上下功夫。我省已建立送返受助人員回訪制度,回訪率30%以上,特別是對未成年人回訪率達到100%。專項行動決定,將符合條件的流浪乞討返鄉對象納入特困、低保等救助範圍,加大“單人保”實施力度,加強救助管理與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困境兒童保障的銜接,有針對性地幫助解決實際困難,從源頭上減少流浪乞討現象。
近兩年江蘇省救助站設施建設和服務水準得到普遍提升,全省立項新建和改擴建了15個救助站。很多救助站下設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女性救助區、家庭暴力庇護中心、母嬰室、醫務室等不同功能區,24小時接待求助。各大救助站還將探索引入專業機構進站照料,讓流浪乞討人員感受到“家的溫暖”。(新華日報 記者 唐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