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我省高校踴躍將先進生産要素送到貧困地區——智力扶貧,傳送江蘇情誼
江蘇省高校把自身特色優勢與定點扶貧縣發展短板相結合,把先進的理念、人才、技術、經驗等要素傳播到貧困地區,智力扶貧傳送著江蘇情誼。
幫貧困縣設計發展規劃
2013年起,雲南省南華縣成為東南大學的定點扶貧縣,2019年南華縣摘掉了“國家級貧困縣”帽子。“海拔2000多米的高原山區,出行和運輸極為不便,但這裡孕育了豐富的野生菌資源,松茸每公斤能賣到500元以上。”2016年,初到南華縣,東南大學交通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丁建明下定決心:一定要幫這個山裏縣城把優質山貨賣出去,為當地蹚出一條致富“産業路”。
丁建明的幫扶先從修路開始,他帶領團隊為南華縣紅土坡鎮依黑麼村修出4條村間道路,道路總長近12公里,受益農戶123戶552人,其中近一半為建檔立卡貧困戶。“2020年我們還要為當地村民修建3個水塘,改善他們的飲用水水質。”
丁建明還牽頭為南華縣設計了未來20年整體區域發展規劃,由工程勘察設計大師段進院士擔任總設計師。“南華野生菌大多為農民自採自食,未能有效進入市場。要想實現從山貨到商品,區域整體規劃非常重要。”從2016年起,丁建明帶領團隊和學生經常上山下鄉,在崎嶇山路上測繪、坑洼泥濘地裏尋找發展方向,結合當地區域特點和産業優勢“量身定制”發展規劃。
南華縣政府司機老聶説,6年來,他跟著幾任東大挂職的副縣長下村子、看現場、談合作、跑項目,跑遍縣裏的溝溝坎坎,真正感受到他們的盡心,東大人做事認真,待人好,就像親人一樣。
發展“花經濟”促脫貧
“要注意菊株萌條的長度,掐頭要及時,萌條一旦長到繁殖規格,就立即採穗扦插擴繁。”這幾天,南京農業大學菊花育種團隊的管志勇教授正忙著在線上指導菊花育苗。網絡的那頭,是中國菊花之鄉——湖北省麻城市福田河鎮村民,這裡的“福白菊”因為獨特的藥用價值,可用於熬製防治新冠肺炎的湯藥,相比往年更加供不應求。
福白菊是全國三大白菊品牌之一,福田河鎮是福白菊的核心産區。福田河鎮人大主席鄭永生介紹,2016年以來,南京農業大學陳發棣教授的菊花研發團隊來到鎮裏開展産學研合作,提純復壯了福白菊原種,在當地建起“福白菊種源保護中心”,並且指導基地技術人員掌握了優質種苗的繁育和高效栽培技術。3年不到的時間,鎮上示範大戶的鮮花畝産超1000公斤,産量是原來兩倍。
在陳發棣、管志勇的技術指導下,復壯後的福白菊中所含的“總黃酮”“綠原酸”“木犀草苷”等功能性物質比普通菊花高出10%以上,優於當地種植的其他品種。功能性物質的提升使得當地的福白菊具有更好的藥用功效。
“2020年疫情發生以來,麻城福白菊先後被多家藥廠和醫藥公司納入防治新冠肺炎的中藥方,當地政府專門為菊花龍頭企業開闢‘綠色通道’,4批次共計35噸福白菊被運往武漢和廣東等地,製成中藥試劑送到抗疫一線。”管志勇介紹,團隊通過前期實驗,將菊花定植時間後移將近1個月,可有效規避疫情帶來的影響。
鄭永生告訴新華日報記者,2020年本鎮菊花生産企業接到來自香港一家企業的訂單,福白菊的胎菊和一級花能賣上120元-180元一公斤。“我們擬新增菊花連片種植基地2000余畝,培育福白菊脫毒苗200萬株,並在全鎮24個村分別建設菊花産業扶貧基地,通過發放種苗、土地流轉和基地務工等方式直接吸納貧困戶1000戶以上。”
遠程幫竹農技術造林
往年不出正月,由南京林業大學竹類研究所師生組成的“農技拜年”專家團早已在貴州北部遵義市的桐梓、正安、綏陽等方竹資源豐富的縣鄉忙活開來,手把手地給當地種竹大戶和竹農們做造林技術培訓。
2020年受疫情影響,方竹造林較往年推遲近1個月,而專家團又不能如往年一樣到地頭進行一對一幫扶,這可急壞了當地的林業技術幹部和竹農們。“我們有微信群,特殊時期不見面、不接觸,一樣能夠為農戶答疑惑、解難題。”南林大教授丁雨龍説,“我們在貴州幫扶十幾年,眼看著鄉親們的腰包一點點鼓起來,絕不能因疫情耽誤他們脫貧的腳步。”
“正月裏本來是土雞、雞蛋銷售旺季,但疫情期間,根本沒有辦法賣出去。”四川省廣元市昭化區的農戶張木林説。2月底,張木林接到一通電話,“有了揚州大學師生幫我牽線搭橋,生意有希望了。”
2月中旬起,揚州大學商學院“e農同行”公益團隊啟動“e農同行,一起戰‘疫’”公益活動,號召同學們依託專業施展技能,協助果蔬基地、養殖戶解決所在區域農産品滯銷問題。
僅兩天時間,團隊就為農戶開展線上電商培訓100余次,實現“田間到櫃檯”的直採直銷。(新華日報 記者 王拓 王夢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