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我省生物物種“家底”終於摸清了 至少5500種 可能在6500種以上
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5月19日,江蘇省生態環境廳召開全省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現狀及成效新聞發佈會,“目前,江蘇省已建立包括3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內的各級自然保護區31個,佔全省面積的5.5%,全省自然濕地保護率高達46.2%,各級自然保護區庇護省內近六成物種。”省生態環境廳自然生態保護處處長朱德明説。
據介紹,2017年-2019年,江蘇省率先在全國開展39個試點縣域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共記錄省內物種數4588種,物種種類構成較為複雜。“試點調查到的種類數通常佔實際種類數的70%-85%左右,可以預測出江蘇的生物物種數至少5500種,甚至可能達到6500種以上。”南京農業大學教授王備新説。
目前全省生態環境狀況指數從2006年的65.4上升到2019年的66.4,對比2006年增加1.0,增長幅度較大,處於良好狀態。13個設區市生態環境狀況指數均在60以上,處於良好狀態。
此次本底調查目前共記錄到珍稀瀕危物種165種。與2000-2010年曆史調查對比,國家一級保護物種丹頂鶴和東方白鸛,國家二級保護物種中華虎鳳蝶與IUCN極危物種勺嘴鷸在江蘇的分佈區進一步擴大,麋鹿、河麂的種群數量也逐漸增加,這表明珍稀瀕危物種保護成效顯著。
“部分生物需要在良好的環境中才能生存,他們能為評估環境品質提供依據,這一類生物叫做環境指示物種。”江蘇省環科院楊國棟博士説,水生生物指示物種有四鰓鱸魚,對生存環境和洄遊江河的水質要求很高。連雲港于2019年在灌雲縣灌河入海口燕尾港重新發現這種生物,這標誌著灌雲縣近岸海域水質的改善。
此外,蝴蝶類群對環境的反應速度超過鳥類和其它昆蟲,是目前國際上公認的高靈敏性環境變化指示生物,也是陸地生態系統指示生物的最佳代表。楊國棟介紹,“2017-2019年江蘇省共監測到137種蝴蝶,比往年數量有所增加,覆蓋到江蘇省分佈蝴蝶種類歷史記錄的76.97%,説明江蘇有更多地區擁有適宜蝴蝶生存的環境。”(新華日報 作者 吳瓊 顏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