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四新”行動計劃發佈以來,棲霞區充分發揮科教資源優勢,聚焦“四新”建設需求,組織新型研發機構開展科技攻關,鼓勵新型研發機構將最新研究成果融入“四新”行動。在2020南京創新周即將到來之際,記者走訪南大科學園、金港科創中心等棲霞科創載體了解到,棲霞區新型研發機構在“新基建”相關領域已突破了一批技術難關,正在積極推進市場化。
“全世界都靠人工”!他研發自動平臺將效率提高60%
“集裝箱底部有4個鎖鈕,拆裝它才能進行集裝箱的堆放和運輸。看似簡單的業務,全世界的港口都要靠人工。”在南大科學園區,技術創業者/發明人李先生在他由地下車庫改建的實驗室裏告訴記者,幾年前,上海建設洋山深水港四期自動化碼頭,但在集裝箱鎖鈕拆裝環節,找遍全球供應商,都沒有可行的自動解決方案。
針對這一難題,李先生和他的團隊設計了一套解決方案,得到了上港集團領導與行業專家的鼓勵,“你們的方案是已知方案中最為合理的一種,如果你們能把這個世界級難題解決,上海港將積極支持你們的科技創新,為全自動碼頭建設增添中國自己的科技創造與發明。”
在確定了技術路線與解決方案之後,李先生率團隊落戶南京大學與棲霞區、仙林大學城合作建設的新型研發機構——南京智慧製造軟體新技術研究院,依託南京大學的人工智能技術,結合自主發明的機械結構與整體方案,終於在地下車庫中完成了原型機的製造。
這個智慧機械通過智慧視覺精確定位技術+多伺服定向運動控制+港口業務信息與流程再造三方面的結合,使得集裝箱碼頭的鎖鈕拆裝效率提高60%,業務動作時間節約70%,並提升吊車/集卡的運行效率與作業安全。該系統是港口智慧化的重要環節,具有很高的市場價值。目前,李先生正著手把研發團隊註冊成創業公司,進行實體化運作。
“前沿技術轉化成實際産品並有市場反饋之後,再成立市場化主體,進行實體化運營,是我們研究院的一大特點。”南京智慧製造軟體新技術研究院院長李俊表示,這樣的項目在研究院還有多個,都在穩步推進中。
南京智慧製造軟體新技術研究院成立於2018年8月,由南大計算機學科多位教授牽頭,依託南京大學軟體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開發智慧製造領域的支撐軟體和應用系統,進行軟硬體整合和多系統集成,助力“中國製造”向“中國智造”轉變。
“我們的許多技術與‘新基建’産業鏈高度關聯,研究院正大力推動相關平臺建設、技術開發和市場轉化,助力棲霞‘四新’行動。”李俊説,南京智慧製造軟體新技術研究院正在建設的工業互聯智慧生産可視化系統,利用研究院自主研發的精準定位産品和5G網絡,將人員、物料、産品、工具、車輛等關鍵的流動生産要素同步至工業生産數據雲,通過人工智能演算法進行數據挖掘和智慧分析,實現效率提升、品質把控、生産安全、物流優化等功能,可以有力支持製造企業向“工業4.0”進化。該項目總投資4500萬元,預計2021年初步建成,目前已完成工業定位互聯産品的開發,並在多個製造、物流企業開展應用試點,取得了良好效果。
距居民區只有3米!新研機構以聲學技術助力施工降噪
坐擁11幢民國建築的百子亭天地項目目前已完成2棟民國建築修繕,部分區域計劃于2020年10月開街。
“百子亭歷史風貌區‘借舊創新’,建成後將媲美1912、老門東,成為南京又一文化地標。它涉及歷史建築修繕、老舊街區整治以及部分新建築的建設等。由於距離居民區最近處只有3米,如果按照平常施工,因噪聲而産生的投訴量會很大。”南京大學光聲超構材料研究院副總經理詹喆説,因此該項目從設計階段開始,就請該院介入,謀求在施工過程中有效降低噪聲擾民。
“我們主要提出三方面的解決方案。一是預報,基於建築信息系統跟聲學倣聲軟體結合,分不同階段進行噪聲預報。二是監測,基於建築工地既有的聲學信息系統增加多點測量,增加實時性的噪聲預警。三是降噪,幫助施工單位進行靜音型機械的選型、對既有機械進行降噪改造;對機器工作面附近進行吸聲處理;利用工地圍擋進行科學降噪等。”研究院技術專家説。
南大光聲超構材料研究院是南京首批簽約備案的新型研發機構之一,由南京大學、南大盧明輝教授團隊、棲霞區政府等單位聯合成立,依託南大固體微結構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現代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等高水準科研平臺,以國內首創的聲學超構材料和光聲檢測技術為核心,為企業提供專業的聲學、振動及檢測領域的全鏈條技術解決方案。
“南京市出臺的‘四新’行動計劃對我們幫助很大,讓我們的産品有更多機會進入市場。”研究院負責人説,他們研發的陣列式傳聲器、鐳射測振儀等已應用於多個“新基建”“新都市”項目。研究院負責人介紹,研究院正在打造國際聲學技術産業創新中心,吸引國際化的聲學項目及人才團隊,引進關聯産業方向上下游企業,形成完整産業生態鏈,最終以“一院+一園+兩基金”模式,打造具備國際影響力和技術硬實力的新一代“聲谷”,助力棲霞壯大新産業。
“5G+數字經濟”!南郵基於5G構建智慧城市
“7月底你們再來,這裡就是智慧樓宇的示範項目了。”在棲霞區金港科創中心二期一幢,南京南郵通信網絡産業研究院産業創新部總經理嚴東興奮地説。
智慧安防、智慧家居、智慧辦公……基於物聯網技術,這些智慧樓宇解決方案已逐步走進人們的生産生活。不過,要形成一整棟的智慧樓宇,仍面臨技術方案對接、通信協議統一等一系列難題。南郵通信網絡産業研究院要做的,就是拿出一整套完善的解決方案,並形成市場競爭力。為此,南郵通信網絡産業研究院研發了BIMDOS智慧樓宇解決方案,專注于傳統樓宇向智慧樓宇升級,為傳統樓宇辦公提供智慧物聯解決方案。“這套方案涵蓋智慧會議室、智慧工位系統、智慧訪客管理系統、智慧節能系統、空調控制系統等軟硬集成管理系統。圍繞智慧辦公核心,讓辦公硬體實現遠程管控,數據實時可視化,可有效節省辦公資源。”嚴東説。
南郵通信網絡産業研究院是由南京郵電大學、棲霞區政府共同發起,由南郵通信與網絡國家工程中心的核心團隊及産業夥伴共同運營的集政、産、學、研、用為一體的科技創新平臺。研究院瞄準南京市“新基建”行動計劃,積極搭建5G應用公共服務平臺、打造5G應用場景創新中心,計劃5年內引進孵化200家企業,引進培育高層次人才50名,實現年産值20億元,形成具有競爭力的“5G+數字經濟”産業集群。
棲霞區科技局相關負責人説,近年來,棲霞區積極落實南京市創新名城建設工作部署,大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以新型研發機構建設運營為導向,加速推動“科技+産業”深度融合,主動融入創新熱點區域,科技成果不斷涌現,創新資源集聚效應初步顯現。目前,棲霞區累計簽約新型研發機構50家,孵化和引進企業800家,聚集各類人才近1000人,自主基金設立規模超10億元。南京市“四新”行動計劃發佈以來,棲霞區聚焦“四新”建設需求,組織新型研發機構開展科技攻關,産出“四新”相關研發成果近70項,為“四新”行動提供了強勁助力。(南京日報 記者 查金忠 通訊員 霍佳 郜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