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融入京劇表演意韻,兒童劇新作《戲娃》亮相反響熱烈 以“戲”為媒,為兒童講好中國故事


圖為《戲娃》演齣劇照。
6月1日下午,金壇華羅庚藝術團的兒童劇新作《戲娃》在常州大劇院上演。就在這一天,該劇團掛牌升格為江蘇省兒童藝術劇院。揭牌的那一瞬,華羅庚藝術團團長史國生微微紅了眼眶。因為,這塊沉甸甸的牌匾背後,凝聚了太多人的付出。
兒童劇就要演給孩子們看
《戲娃》作為國內第一部以戲曲進校園為題材、以國粹京劇諸多戲曲元素為綜合藝術基因的兒童劇,講述了梨園世家後代、五年級學生莊石蘭與父母和同學在對待傳統戲曲方面的矛盾糾葛,生動演繹了新一代人傳承中華戲曲的夢想追求與純真情感。
青春活潑的現代課桌舞音樂、眾人雨中尋找兩個離家出走的孩子、“美猴王”臉譜面具被媽媽撕裂後主人公莊石蘭內心的痛苦與掙扎……隨著劇情的跌宕起伏,觀眾時而落淚,時而歡呼,時而掌聲雷動。這部劇也給孩子們的心靈帶來了極大的震動。“莊石蘭在學習的路上遇到了許多困難坎坷,但是她卻義無反顧地把傳統文化傳承下去。我們也要和她一樣,把國粹代代相傳,發揚光大。”演出結束後,常州市三井實驗小學學生朱可欣説。
“中華民族有幾千年文明史,我們中華戲曲也有千年的傳承。中華文化的傳承要從娃娃抓起,我們想通過兒童劇,以孩子的形象説話,吸引孩子們去了解、感受中國傳統戲劇的博大精深和文化魅力。”史國生説:“這是現代兒童劇的新課題。”
“兒童劇就要演給孩子們看。”史國生堅持著自己的創作理念,運用兒童劇的靈動表現形式來演繹孩子們喜愛的故事,讓有著200多年古老歷史的京劇表演意韻在兒童劇的土壤上煥發出嶄新的舞臺魅力。
停演不停工,“滿血復活”演好劇
與華羅庚藝術團之前的9部劇相比,《戲娃》作為該團的第10部劇,可以説是他們遇到的難度最大的一部劇,既要講好戲曲弘揚傳承的故事,又要植入諸多中國戲曲元素,這對於沒有戲曲基礎的演員來説難上加難。
水袖功是中國戲曲的特技之一,集訓初期,水袖成為了全團女生們的“噩夢”。
“剛開始,我們拿到這個水袖,收都收不上來,甩得胳膊都腫了,吃飯端碗時,手都在抖。”《戲娃》中莊石蘭的扮演者李萌對訓練時的場景還歷歷在目,“這個水袖長兩米三,從早晨六點多開始,到半夜兩三點,我們都在練功,有的練著練著就把自己氣哭了。”但是,沒有一個人説要放棄。最終,所有的演員都從零基礎,到能夠熟練掌握走臺場、甩水袖、耍棍等京劇的基本功。
2019年12月中旬,全團投入到初排、打磨及舞臺協調階段。然而,新冠肺炎疫情的突如其來,打破了劇團的正常計劃,2020年上半年該團被迫取消了208場演出。“我們是自收自支的國有院團,工資收入要靠我們一場一場地去演。”那段時間,史國生每天睡眠不足5小時。
演出雖斷,訓練不能斷。團員們依舊每天早起練功,不間斷的排練,絲毫沒有懈怠。
4月23日,《戲娃》完成了2020年的首次聯排,受到省委專家組的高度肯定。6月1日,距春節前最後一次演出,已時隔142天,華羅庚藝術團的演員們以飽滿的熱情、精湛的演技,再次出現在觀眾面前,向觀眾、市場交出了一份高分答卷,實現了華麗蛻變。
馳騁在大江南北的又一支“烏蘭牧騎”
金壇華羅庚藝術團的前身,是成立於1952年的金壇錫劇團。由於種種原因,這個曾經鼎盛一時、名震周邊的地方小劇團,在2002年走到了困境:戲演一場虧一場,一線演職人員只拿60%工資。當年8月,該團在全省率先進行文化體制改革。15歲進團在錫劇舞臺上滾打了23個春秋的史國生,和全團40多名演職人員都在分流合同上簽了字,他拿了兩萬多元的“一次性補償金”。
對劇團的魂牽夢縈,讓史國生通過體制外重組的途徑,返聘大部分愛藝術、能吃苦、講奉獻的下崗演職人員,成立了金壇華羅庚藝術團,由他出任團長。而憑藉著現實題材兒童劇市場這塊沃土,更讓這個一度舉步維艱的縣級小劇團,在眾多劇團中脫穎而出。18年來,他們成功打造了《少年華羅庚》《留守小孩》《田夢兒》《尋找紅頭髮》《青銅葵花》《戲娃》等10部原創兒童劇,累計演出8000多場次,觀眾達800萬人次;18年來,他們堅持巡演大江南北、城市鄉村,把最好的兒童舞臺劇送到偏僻邊遠地區的孩子們身邊。人們稱讚他們是馳騁在大江南北的又一支“烏蘭牧騎”。
“升格為江蘇省兒童藝術劇院,這對我們又是一次挑戰。”史國生表示,掛牌後的劇院將對標省級兒童藝術劇院的要求,在運營管理、團隊素質、精品生産、藝術層次等方面著力全面提升,將切實打造建設成為藝術水準高、綜合素質好、精神士氣足的新型省級兒童藝術院團,不斷提升江蘇兒童舞臺藝術在全國的輻射力和影響力,成為既能“頂天”又能“立地”的新時代文藝使者。(新華日報 通訊員 宋蕾 李蕾 記者 王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