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生態修復建綠洲 增綠增收兩相宜 蘇州全域打造綠色發展高地
打造長江沿線整治提升的特色示範段,是江蘇委省政府落實“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根本要求,推動沿江地區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一項創新實踐。近年來,在江蘇省長江辦的統籌規劃指導下,沿江各地積極探索、科學論證,按照“量體裁衣、各具特色、連片打造、提升標準”原則,圍繞綜合型、生産型、生活型、生態型4種類型,推進實施了一批沿江特色示範段工程。
長江蘇州段擁有岸線157.96公里,集中在張家港、常熟和太倉3市。蘇州市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和江蘇省委省政府要求,在系統性、整體性推進岸線整治和生態修復的同時,打造了張家港灣、太倉濕地公園等沿江特色示範段,引領帶動沿江地區整體環境修復和産業轉型發展。
治污,刮骨療傷下猛藥
“永興村,長江下游最美風景線上的村落。”從村頭這面題字墻處往前走一會,就來到了正在建設中的“張家港灣”。站在堤壩上遠眺,長長彎彎的木棧道已具雛形。
張家港灣,是長江江海交匯的第一道灣,上起老沙碼頭下至段山港,全長12公里。“這裡原是9公里生産岸線,現已調整為生態岸線,為此清退了4公里低效生産岸線,調整優化提升5公里生産岸線。”張家港市長江辦副主任徐道娟説,2019年9月起該市開展了“五大整治提升工程”,打造最美江灘、最美江堤、最美江村、最美江灣,預計2020年6月全線竣工。
“特別做了兩段護坡,其中一段按照百年一遇的防洪標準建設,整體配套觀景亭、塔、驛站等設施,使之成為融防汛通道、健步、休閒、觀光功能于一體的親江步道。”徐道娟説,這樣一來,就解決了老百姓長期“臨江不見江、近水難親水”的痛點。
治污,是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在“張家港灣”打造過程中,具有“港城記憶”的最美江灘佔據4平方公里核心區域,為此當地拆除沿江碼頭企業10多家,拆除違建10萬平方米,清理畜禽養殖61戶,僅保留了少量工業遺址。
治污,從根本上保護長江。張家港市率先試點鋼鐵行業超低排放評估、常熟建成“天地一體”大氣環境精準分析和管控系統,太倉首推污水廠尾水處置濕地建設……蘇州市長江辦提供了這樣一份數據:截至目前,蘇州城市黑臭水體治理率達100%,全面完成4.5萬畝太湖網圍清拆、太湖沿岸3公里範圍內7.78萬畝養殖池塘整治。全市規模養殖場治理率、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均達100%。建立建築工地揚塵防治工作標準,已完成重點行業企業用地土壤污染狀況信息採集5069個,已完成4個污染地塊的土壤治理修復,已有2000家企業的危廢規範化管理達標……
修復,水清岸綠示範段
鐵黃沙,是長江常熟段一片隨潮汐而隱現的沙洲。初夏時節,站在鐵黃沙剛建好的公路上,只見一邊是滾滾流動的長江,一邊是大片大片的植被,綠色的蘆葦隨風搖曳。
“這裡定位是常熟市沿江生態經濟圈的核心,嚴禁生産開發。通過近幾年‘凈化、綠化、美化’專項行動和沿江環境整治五大專項行動,沿江區域生態岸線佔比超過65%,綠化覆蓋達7805畝,自然生態濕地超萬畝。”常熟市長江河道管理處主任錢波對記者説,“你看到的這些小樹苗是去年種的,這片區域50米寬、17公里長,等一兩年就‘成氣候’了,周邊環境會更美。”
常熟還根據沿江岸線以農村為主的特點,每年投入8億元推進“千村美居”工程,改善村莊環境。其中,沿江1公里範圍內111個自然村莊,已有59個村莊完成環境改善,剩餘村組相關工程將於6月底全面完成。該市長江沿線循環農業項目,近日入選省級現代生態循環農業試點。
江水清澈、岸邊滿綠,太倉七丫口郊野濕地面積1500畝,處於該市沿江岸線的中間位置。太倉港經濟技術開發區規劃建設局副局長楊艷萍介紹,太倉以沿江及主要入江支流兩岸為重點打造沿江“萬畝綠廊”,“從G346國道到七丫口有5.8公里,將分段建成城市公園,明年全部完工後,老百姓將可以散步到江邊吹風。”
蘇州有個明確的目標:構建全市沿江地區“山水林田湖草”完整生態系統,在全面推進長江岸線復綠的基礎上,打造獨具蘇州江南水鄉文化和地域特色的沿江示範段。
騰退,産業升級高端化
曾經的張家港東沙化工園,在全省率先整建制關停後更名為東南工業區,主導産業為高端裝備製造業和新材料産業。這是生態修復倒逼産業轉型升級的一個縮影。
為了消除化工圍江、砂石圍江、碼頭圍江的亂象,蘇州下決心關停部分低端低效化工企業,將優質化工企業引入園區。從2016年至今,已累計關停化工企業545家,其中沿江3市關停251家,佔該市化工企業關停總量的45.3%。2019年,沿江3市化工生産企業入園進區率已達69%,超過省定目標。其中在張家港,僅2019年就關停低端低效企業386家,化工企業入園率達78%。
傳統製造業積極進行“低端退、高端進”的蝶變式轉型升級。工序能耗減少85%、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75%……嘗到亞洲首條超薄帶鑄軋生産線帶來的“甜頭”後,沙鋼集團再規劃建設8條這樣的生産線。該集團常務副總經理馬毅説,2020年將再投入100億元用於節能減排設備,以達到超低排放標準,並打造沿江碼頭工業景觀樣板帶。該集團正在實施的“高端線材全流程智慧製造項目”成功投運後,將進一步提高生産效率,降低運營成本、單位産值能耗等指標。
騰退,是為了更好地引進。“部分低端低效産業關停後,碳排放、氮磷排放等指標可以分給生物醫藥企業,政策上也將有所傾斜。”太倉市生物醫藥産業園負責人王建宏説,園區計劃從2020年開始,用3年時間建設100萬平方米載體,形成100億元産值,帶來200億元有效投入,集聚200家優質企業。
如今,2012年成立的太倉市生物醫藥産業園迎來發展提速期,每年落戶40-50家生物醫藥企業,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北京、上海、珠三角相關企業。作為園區載體之一,蘇州七溪生物矽谷基本建好,廠房已去化30%。
經濟生態化,生態經濟化。蘇州市長江辦有關負責人説,蘇州將産業調整與長江生態修復緊密結合,推動綠色産業增量發展,打造綠色産業發展平臺,提升綠色産業創新能力,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把蘇州全域打造成綠色發展高地。(新華日報 記者 趙偉莉 丁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