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江蘇報道:近年來,淮安市司法局以“把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挺在前面”為行動指引,在化解矛盾糾紛、減少訴訟增量過程中擰緊“減壓閥”、打響“特色牌”、畫好“同心圓”,取得了“一增一減”的實際效果。數據顯示,2019年,淮安市累計辦結的人民調解案件,較2018年增長了4%,而訴諸法院的訴訟案件則同比減少了3%。
排兵布陣,築牢“緩衝地帶”
“非訴”“訴訟”是化解矛盾糾紛的兩大手段。運用人民調解的方式化解的矛盾糾紛案件越多,即“非訴”調處工作越得力,負責訴訟案件的法院所承受的壓力就越小。
鋻於此,肩負著“定分止爭”使命的市司法局從陣地建設切入下出“先手棋”。截至目前,全市以市、縣、鄉、村為縱軸,以行政機關、專門機構、社會組織、民間力量為橫軸,“四縱四橫”的非訴訟服務中心(站點)已全部建成。
以2019年掛牌運行的市級非訴訟服務中心為例。該中心成立後,淮安市12348法律服務平臺、淮安公證處、市醫療糾紛調處中心、淮安市司法局行政復議處等整體進駐,構建起廣覆蓋、多領域的矛盾糾紛調處綜合體,成為市域範圍內,社會矛盾調處的“終點站”。
除此以外,全市7個縣(區)級非訴訟服務中心也已步入實戰化軌道,95個鄉鎮司法所則設立了行政復議、立法民意、公證協辦、仲裁業務、法律援助站點,並向法庭、派出所、信訪辦派駐了調解工作室;在村居、社區,人民調解委員會、“法潤民生”微信群等組織和平臺,構築起基層化解矛盾糾紛的“第一道防線”,基本實現“小事不出村”的目標。
創先爭優,激活“品牌效應”
2019年起,淮安市司法局從“源頭”落子,著眼“全域”,推出社會預防、專業賦能、聯動共治、責任強化“四大工程”,全面啟動“矛盾不上交”試點工作。實踐證明,這一試點之舉,猶如石擊平湖,蕩起層層碧波。
以試點為發端,全市司法行政系統借助已建成的1511個村居調委會、51個行業性專業性調解組織,在短短一年時間內,孵化出“老兵調解”“有話好説”等品牌調解工作室226個。而該市率先全省建立的市級醫療糾紛調處中心,則創新推出了醫療糾紛預防、調解、理賠“一體化”調處體系和“一站式”調處服務模式,累計受理糾紛410件,調解成功率達95.32%。
在此基礎上,淮安市司法局妙招頻出,相繼實施了行政復議應訴“三年行動計劃”、公證事項辦理一次性告知制及公證證明材料清單制度,梳理出14個行政裁決事項,推動相關行政機關落實裁決責任。各項創新舉措可謂斬獲頗豐。其中,2019年化解的行政爭議案件達98件;公證機構公證件辦理總數達2.6萬件;辦理行政裁決案件21件。
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淮安市社會矛盾糾紛調解成功率位居全省第三,5個調解組織、10名個人獲司法部表彰,“老兵調解工作室”淮安模式還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孫春蘭點讚。
攜手並肩,打破“孤島困局”
淮安市司法局聯合市金融部門成立金融糾紛調委會,已成功調解金融糾紛1874起,並幫助法院分流、辦結糾紛調處63起。這一協同作戰的嘗試,為淮安市司法局打破“孤島困局”找到了出路。
隨後,淮安市司法局聯合市委政法委、市法院等部門,密集出臺相關戰略協作文件,組建多個行業性專業性調解組織、矛盾糾紛案件訴前分流平臺。51名人民調解員領命出發,進駐全市13個法院、法庭分中心。
不僅如此,淮安市司法局將調解組織、個人調解工作室融入社區治理網格,建立“公調”“交調”“訴調”“訪調”等對接制度,非訴糾紛信息和經驗成果實行“日共享、周會商、月分析、季研判”工作機制;同時,在法院、人社、信訪、公安等部門設立縣級“非訴訟服務分中心”34個,將“構建非訴與訴訟一體解決糾紛工作體系”納入全市法治社會建設指標體系,加大對非訴糾紛的化解力度。(文 杜勇清 丁大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