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為城市發展注入新活力 為百姓生活增添幸福感 常熟向存量更新要高品質發展
初夏時節,站在即將裝修完工的二層小樓前,常熟市虞山街道元和村村民單福興滿懷憧憬:“以前住的老房子,到了雨天,外面下大雨,裏面下小雨,痛苦不堪。現在市裏不但允許我們翻建老房,還出資配備公共設施,住進來一定很舒心!”
和單福興一起裝修住新房的還有元和村其他25戶村民。看到他們臉上的笑容,虞山街道辦事處副主任吳偉十分欣慰。當初,為説服這些村民按照統一規劃翻建老房子,他幾乎跑斷腿、磨破嘴。“農村建房最容易鬧矛盾,現在有了這個成功的樣板,接下來整個街道城中村改造速度將大大加快。”
當前,常熟正開展農民住房、農村基礎設施、城中村、既有建築、老舊工業區等存量資源更新改造,為城市發展注入新活力,為百姓生活增添幸福感。
“推進高品質發展,既要做大增量,也要提升存量。”常熟市委書記周勤第説,面對開發強度偏高、資源瓶頸約束、資金儲備緊張等因素制約,唯有抓好存量更新改造,才能更好地推動高品質發展,更好地滿足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由於農房翻建審批的控制,當地農村存在大量房齡超限的老舊住房,一些地區的農村基礎設施也相對落後。此外,常熟城鄉遺存的大量老舊建築,因為存在權證手續不全、用地性質與現實業態不符等問題,規劃上動不了、建設上拆不了,其中亟需更新的有300多個約6.4萬畝的老舊工業區。這些園區以單層廠房為主,水電氣配套設施老化,産業總體處於低端環節。
“受各種政策和規定制約,這些問題往往錯綜複雜,處理起來牽一髮而動全身,是大家不願觸碰的‘老大難’問題,越往後推引發的矛盾就越多。”周勤第説,存量資源更新改造,已成為常熟實現高品質發展的“必答題”,只有迎難而上啃下“硬骨頭”,才能不留欠賬不留遺憾,奪取高水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歷史性勝利。
走進常福街道小義村,一條清澈的小河橫臥在村口。再往裏走,一座座鄉村別墅錯落有致,工人們正忙著管線和道路工程。“以前村裏違章建出租房,把環境都搞壞了。現在,大夥把違章建築全拆了,又重新規劃造房子,相信我們村的環境會越來越好。”看著立在村頭的規劃圖,北門組村民蔣棟良興奮不已。作為常熟首個農宅“組團式”翻建示範點,小義村233戶村民劃分為13個組團實施翻建,目前在建農戶近190戶。“村民們只管翻建,房屋外的基礎設施建設由市、街道和村三級財力承擔。”小義村黨委書記殷文元説,村裏充分聽取村民意見,每個組團一一召開會議,專門制定建房實施細則,最大限度將矛盾解決在建房前。
在實施存量更新時,常熟把農房翻建與農村基礎設施改善、農村社會治理等統籌起來,以自然村落為單位實施“千村美居”工程,並按照每戶5萬元至8萬元的財政補貼標準推動村莊全域整治,解決河道整治、道路改造、污水收集、廁所革命等問題。未來3至5年內,常熟將實現4000個自然村落的全貌優化、全域提升。“存量更新不能簡單地拆掉重建,而是從百姓現實需求出發,凸顯群眾主體地位,實現改造‘最大公約數’。”常熟市委副書記、市長焦亞飛認為,在推進存量更新過程中,既要“善政”,克服更新過程中的一系列難題,也要“善治”,增強治理能力,實現城市更新與治理更新、産業更新同步提升。
這幾天,江南資産經營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吳穎忙得團團轉,為即將運營的江南繡衣廠文化創意園四處引進項目。江南繡衣廠前身是一家鄉鎮企業,由於年代久遠,廠房設施老化,部分建築已成危樓,2019年被列入常熟首批既有建築更新改造試點名單。在上海設計師的操刀下,繡衣廠保留現有建築主體基礎,增添新功能,引進新業態,在城市中心打造一個文化創意園。
同樣忙碌的還有古裏鎮黨委副書記高平,這陣子,他一直撲在位於古裏鎮的常熟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第七産業園老舊廠房拆除工作上。這些廠房使用年數較長,安全隱患大,就地拆除後,將建起高標準的多層廠房,用於引進精密機械、智慧製造、汽車零部件等産業。“新的工業園區不僅建設標準提高了,還配套建設工業鄰裡中心,豐富了園區的功能。”高平説。
放眼常熟,看似“包袱”的存量資源,在精心改造後,成為推進高品質發展的“財富”。常熟計劃更新改造總面積近370萬平方米的老舊工業區,打造21個特色産業園區,引進先導産業,真正把“工業低産地”變成“産業聚寶盆”。(新華日報 記者 李仲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