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牛湖 供圖 南京市六合區文化和旅遊局
近日,以“暢遊濱湖山水,樂享湖灣生活”為主題的第十七屆無錫太湖山水文化旅遊節開幕式在拈花灣舉行。統計顯示,近年來我國生態旅遊遊客量年增長率穩定保持在15%以上。長三角地區擁有豐富的生態旅遊資源和強勁的旅遊潛力,生態旅遊碩果可期。
生態旅遊,方興未艾
初夏時節走進位於南京市六合區程橋街道池杉湖濕地公園,鬱鬱蔥蔥的池杉與林間身形頎長的蒼鷺讓人立刻寧心靜氣。六合區文化和旅遊局局長田志文説:“近些年,六合區不斷加強環境整治,依託山水人文資源,打造出了一批具有特色的生態景區,既美化了鄉村環境,也發掘了旅遊資源,帶動了農民增收。”
“我們能夠提供的旅遊産品,比我們想像的豐富得多。”2019年9月舉辦的2019長三角生態旅遊高峰論壇上,國家發改委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楊宜勇的一番話,點出生態旅遊的無限潛力。
生態旅遊是指以有特色的生態環境為主要景觀的旅遊,以可持續發展為理念,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前提,採取生態友好方式開展的生態體驗、生態教育、生態認知並獲得心身愉悅的旅遊方式。
我國生態旅遊始於20世紀90年代。1993年9月,《東亞保護區行動計劃概要》的通過,標誌著生態旅遊概念在中國第一次以文件形式得到確認。2016年,國家相關部門共同制定《全國生態旅遊發展規劃》,進一步推動我國生態旅遊産業發展。
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生態旅遊遊客量達到16億人次,創造社會綜合産值達1.5萬億元,生態旅遊已成為社會經濟發展中最具增長潛力的支柱産業之一,在助力生態文明、鄉村振興建設中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稟賦各異,多面開花
長三角是全國文旅産業最發達的地區,5A級景區佔全國1/5,度假區佔全國四成,旅遊總收入佔全國18.8%,滬蘇浙皖互為最大客源地。2019年發佈的《長三角生態旅遊發展報告》顯示,在長三角更高品質一體化發展的背景下,長三角生態旅遊産業發展已進入快車道。
以滬杭寧為中心的旅遊城市,兼具江南都市風貌與歷史文化底蘊,構建了發達的旅遊經濟帶。上海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王振認為,長三角一市三省生態旅遊發展各有特色:上海突出都市環境下的生態旅遊特色,江蘇厚植綠色之基,浙江優化生態資源開發格局,安徽推動“旅遊+生態化”建設。
長三角的生態旅遊合作也在不斷推進。早在2018年9月,三省一市就發起成立“長三角生態旅遊區聯盟”,各會員景區基於該平臺向長三角地區居民推出優質旅遊路線及優惠票價。
攜程集團南京公司總經理易昆表示,隨著疫情進入常態化防控階段,生態旅遊由於親近自然、放鬆身心的性質受到越來越多遊客的喜愛。而長三角地區由於交通便利、地緣相近、人緣相親,彼此之間更是互動頻繁。
擴容提質,碩果可期
專家提醒,長三角城市群作為全球七大世界級城市群之一,和排名靠前的城市群相比,第三産業的生産和消費潛力仍有待釋放。
南京旅遊職業學院副教授印偉認為,長三角生態旅遊必須放在長三角一體化的視野下通盤考慮。他提出,長三角旅遊面臨區域資源稟賦和消費需求不平衡的難題:“東部”旅遊需求旺盛、旅遊發展水準高,但旅遊資源縱深相對不足,生態容量面臨較大壓力;“西部”旅遊資源豐富、發展潛力大,但旅遊基礎設施完備程度、旅遊産品創新力度、旅遊服務與管理高度等方面存在不足;鄉村是城市休閒度假的主要承載空間,但鄉村旅遊環境、旅遊産品整合、鄉村空間利用等還很難滿足城市消費能力釋放的需要。
鹽城市大豐區由於擁有黃海濕地和中華麋鹿園等優質生態旅遊資源常年吸引眾多遊客前往,大豐區文化廣電和旅遊局旅遊服務中心主任張帆結合管理經驗提醒,生態旅遊不是一種旅遊産品,而是一種理念,人在這種旅遊模式中不再是主體,而是客體,必須將保護當地生態置於首位,在此基礎上再適度開發。省文化和旅遊廳産業發展處處長陳勁松認為,包括鄉村旅遊在內的生態型旅遊屬於可重復消費的旅遊産品,同時目前還是個“藍海市場”,可挖掘潛力較大,要注意挖掘當地文化,打造更高品質的旅遊産品,同時要注重當地生態保護。(新華日報 記者 顏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