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省內18家智庫聯袂成立“聯合研究會” 抱團發展,探索“智智互動”江蘇模式
“江蘇是中國發展的前沿,也是研究資源最豐富的地方。作為江蘇學者,如果不能總結江蘇的發展實踐,服務於國家重大戰略決策的形成和完善,將對不起這個時代。”6月18日,在中國經濟江蘇智庫聯合研究會成立儀式上,長江産業經濟研究院(南京大學)理事長、院長劉志彪如是説。
江蘇智庫眾多,但力量分散。該研究會成立後,將聚集智庫研究資源,強化智庫聯合研究,探索服務全國發展的“智智互動”江蘇模式。當日,研究會理事成員單位的專家們還就課題合作、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等議題展開研討交流。
為國家發展貢獻江蘇經驗
面對國家重大戰略性課題,單一智庫的力量肯定是不夠的,必須做到資源共享、目標共建、聯合調研、聯合發佈,才能産生重大影響——這是與會專家們達成的共識。
對此,劉志彪指出,整合資源為江蘇經濟發展咨政建言,為國家高品質發展總結江蘇經驗,都不是單一智庫所能實現的。因此,“智智互動”式的聯合研究非常必要。
劉志彪的意見得到了江蘇省政府參事、江蘇長江經濟帶研究院(南通大學)院長成長春的贊同。此前,南京大學和南通大學兩大“長江”智庫已簽署協議,開展戰略合作和聯合研究,攜手為解決長江經濟帶和江蘇發展中的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貢獻智慧。
成長春表示,要開展聯合研究,首先要確定一些研究課題,確定總的研究方向,在頂層設計上搶佔制高點,最好集中力量在重大經濟問題上有所突破。他建議,要在一些重要節點上開展研討活動,比如可以圍繞長江經濟帶協同發展、長三角新出海口問題、江蘇産業集群如何融入長三角集群等課題開展研討。
對智庫而言,研究不是目的,把研究成果應用到發展實踐中才是關鍵所在。2020年初,科技部發文明確,要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對此,南京審計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裴育認為,這次疫情暴發對智庫建設提出更高要求。如果成果不能轉化,那麼智庫要可持續發展就很難。所以我們必須圍繞一個中心議題,整體聚焦、多點擊發,共同把問題研究透,這樣才能促進經濟發展。
打造“1+1>2”的聚合效應
聯合研究,抱團發展,均需要機制保障。在5月底召開的“‘十四五’江蘇智庫建設座談會”上,專家們就提出,要加強優化體制機制、暢通人才上升通道等。而在此次中國經濟江蘇智庫聯合研究會成立大會上,專家們再次聚焦機制建設。
“目前智庫研究成果的認定,各家單位還不太統一。”座談中,南京財經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現代服務業智庫首席專家張為付提出,對於智庫的研究成果,如果被中央或省政府採納使用,就可以認定是成果了,不一定非要領導批示。同時,張為付建議,“聯合研究會”還應建立數據庫和成果庫,開設網站和實體期刊等發佈平臺,來梳理展示聯合研究成果。
通過構建智庫研究共同體,探索服務國家發展的“智智互動”江蘇模式,是中國經濟江蘇智庫聯合研究會成立的宗旨。那麼,進入“智庫群”時代,“聯合研究會”該如何打造“1+1>2”的聚合效應?
江蘇省智庫研究與交流中心(省社科聯)執行主任劉西忠表示,要著眼于國家戰略需要,站在全國、全世界的高度謀劃新時代江蘇發展之路,打造一批有影響力的智庫産品,把江蘇經驗推送到全國。要實現這樣的目標,需要建立一整套的運行機制。
“一是建立協同研究機制,包括智庫之間的協同,智庫與所屬機構之間的協同,智庫與政府部門的協同等;二是建立信息資源共建共享機制,避免選題重復研究;三是建立跨智庫組建團隊機制;四是建立研究成果聯合轉化發佈機制;五是建立研究人員互動、互借機制等。”劉西忠説。
補齊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短板
2019年5月底,《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出臺。目前,《規劃綱要》正式實施已滿一週年。在當日會議中,疫情過後“十四五”期間長三角區域高品質一體化發展問題,也成為專家們討論的熱點話題。
“我以蘇州為例説明問題。蘇州地處長三角腹地,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前沿,但蘇州存在的問題也很有代表性。蘇州的輝煌,更多的是工業化時代的輝煌。但我們已進入信息化時代,就像‘微笑曲線’,深圳已經在前端做創新,杭州已到後端做電商,以蘇州為代表的蘇南還沒有向兩端延伸。”
蘇州大學東吳智庫院長段進軍説,長三角高品質發展,要超越工業化時代大眾化、標準化、同質化思維,樹立差異化、個性化新思維;超越工程師式的技術創新思維,樹立圍繞市場需求的創新思維;超越傳統物理和實體空間思維,樹立知識空間和網絡空間思維等。
專家們指出,長三角區域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前沿和敏感地區,同時也是智庫研究的資源寶庫。那麼,對於長三角一體化高品質發展還要補齊哪些短板?
南京林業大學農村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高強認為,從落實新發展理念來看,目前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還有“四個變數”沒有做得很突出:“一是快變數不快,即協同創新能力不夠;二是常變數還沒有習以為常,即綠色發展主體之間存在分割;三是慢變數即公共服務還有大巨大短板;四是突變數即重大決策、部署、項目等的牽引力不足等。”(新華日報 記者 李先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