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拆除縣市區國資國企融合發展“玻璃門” 蘇州探路“市域國資國企一體化”
蘇州市屬國資國企與相城區政府、區屬國企以及區重點合作項目日前舉行合作簽約儀式。此舉不僅是蘇州“市域一體化”發展先行先試的範例,對於江蘇省探索在國資國企分級管理背景下,以市場化方式加快拆除縣市區國資國企融合發展“玻璃門”、形成市域範圍內“上下聯動”的國資監管大格局,也有深遠意義。
以發展為根本,破除行政壁壘
事實上,不光該簽約活動在蘇州國資國企發展歷史上尚屬首次,作為活動抓手,不久前出臺的蘇州全市國資國企“1+10”項目合作機制,也為省內首家。
“推動各層級國資國企相互合作,是一個值得研究的重要課題。”蘇州市國資委黨委書記、主任盛紅明坦言,市級層面與縣區國資板塊合作,意義十分鮮明,卻長期缺乏機制引領,“因此在國資系統分級管理,一級國資對一級黨委政府負責的過程中,長期未形成跨級系統合作的共識,上下聯動合力難以形成。”
“我們之前與區縣國企合作,基本都是子公司出面自行對接。信息不暢、項目難尋不説,即使找到合適的項目,就審批事項、政策支持提出的訴求,還需分頭跟對應的黨委政府反映、爭取。”蘇州交投黨委書記、董事長張勝告訴新華日報記者,因為跨級溝通鏈條長,不少市屬企業往往選擇單幹,將工程項目和技術團隊直接帶到縣區,“各自為政比較常見”。
“實力普遍偏弱的區屬企業,一旦遭遇資金、技術、人才、管理經驗等方面瓶頸,眾多關鍵項目無力承接時,便很難再有大的突破。”蘇州市相城區國資辦副主任沈大春直言,這也正是眼下相城急切擁抱市屬國資的緣由。
“基於各方面訴求,為推動市屬國資‘下沉’、拆掉縣市區兩級國資國企之間‘壁壘’、促使優質資源‘雙向進入’,市國資委推出‘1+10’項目合作機制,旨在推動市級層面與全市10個縣區國資板塊資源銜接,注入發展動力,提高全市國資國企競爭力。”盛紅明説。
以項目為起點,促進“雙向流動”
“除監管外,地市國資委如何延伸職能範圍,用全局思維謀劃國資國企改革發展?”這是盛紅明反復思考的問題,“我們想尋求突破,就必須再邁進一步。”
這“一步”,便是由國資委引導,以項目為“起點”,推動要素全域流動、國企上下聯動,為全市國資國企跨級合作搭建平臺。
“需要看到,在區縣國企承接項目實力有限的同時,融資成本更低的市屬企業卻可能仍有授信‘餘額’尚未用完。”在盛紅明看來,既如此,不如讓市屬國企更直接地參與區縣項目融資建設,“優勢互補、互利共贏。”
蘇州市《關於建立全市國資國企“1+10”項目合作機制 服務市域一體化發展戰略的意見》指出,今後推動項目合作的基本原則有三,分別是市場化主導與出資人引導相結合、自主發展與協同發展相結合、短期合作與長期協作相結合。“此外,沿項目‘生命週期’確立的合作機制主要內容,還首次提出‘六個建立’——建立項目合作的創新機制、共享機制、會商機制、落實機制、服務機制,以及評價機制。”蘇州市國資委發展改革處處長仝彬介紹,其中,重中之重在於項目合作創新與合作共享,“我們鼓勵大家以合資新設、增資擴股、股權轉讓等方式開展合作,而不是讓市屬國企下去‘瓜分’區縣‘蛋糕’。”仝彬表示,合作雙方可以通過評估,合資新設跨級公司,然後再去競標,“這才是‘國資國企一體化’發展的基調——互利共贏。”與此同時,市國資委也將向縣市區開放項目庫,企業、區縣按需決定項目是否入庫,再按市場化方式對接;國資委則提供必要協調,並維持項目庫滾動更新、動態調整。
以機制為引領,助力綜合改革
雖然互利共贏、綜合提升是總基調,但客觀上難免帶來同城同業、不同層級的國企競爭。
“以市場化為原則推動變革,的確可能使競爭力較弱的一方面臨市場份額被擠壓,甚至有被‘強者’吞併的‘風險’,但更應看到這一過程對一流國企創建的貢獻。”盛紅明直言,如果吃大鍋飯,國資國企不僅發展不起來,更不用提做強主業、做強産業鏈,“不單是蘇州,其實任何城市想在國資國企隊伍中擁有‘單項冠軍’,都離不開市場化合作與競爭,深圳便是如此。所以,不妨以更加開放包容的心態看待項目合作可能帶來的變化。因為通過競合,或許能在蘇州培育出全省乃至全國一流的國企。”
“對區縣國企來説,短期可能會‘損失’部分業務,但長遠必將拓寬區縣屬企業發展的眼界。”沈大春説,“更為關鍵的是,如果‘閉門發展’,區屬企業何時才能‘衝出去’?”
搭建項目合作機制,不僅開啟了縣市區國資國企合作的新序幕,也為江蘇省在設區市探索構建國資監管大格局,埋下伏筆。
“蘇州市國資委創新建立合作機制,探索市域國資國企一體化發展,是推動構建國資監管大格局、形成國資監管一盤棋的一次創新性探索。”江蘇省國資委一級巡視員彭向峰指出,市縣兩級國有企業在功能定位、行業分佈上多有重合,推動市域國資國企一體化發展,有利於站在市域發展全局高度,統籌推進國資國企改革;進一步打破區域壁壘,更大範圍、更廣領域、更深層次地推動國有資本合理流動、優化配置;與此同時,也能形成以上帶下、相互支持的監管合力,“省國資委將密切跟蹤實施效果,結合各設區市國資國企改革發展實際,適時推廣。”(新華日報 記者 李睿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