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剪紙中的民俗

2016-07-26 17:40:00|來源:大話陜西網|編輯:張琳瑞|責編:韓東林

  找媳婦要巧的

  找媳婦要巧的,在安塞縣高橋鄉聽陳生蘭大娘講,過去給娃找媳婦,進門先不看姑娘俊醜,而把視線在窗子、炕圍上掃上一圈,然後再細看幾個窗花,就知道這個姑娘的本事歪好了。這裡有個鄉俗,人們認為誰家姑娘的花剪得好,誰家姑娘就聰明,就能料理好家務,日子肯定能過得紅火。在關中流傳著“一看窗子二看簾,再看媳婦蠻不蠻(漂亮)”的説法。看窗子是看窗花,看門簾就是看繡的花,仍是以看剪花好壞來評價姑娘是否聰敏。

  從各縣普查中發現,凡剪紙高手,都有一個共同點,從小手兒巧,聰明伶俐,基本上都是在十一二歲開始就能冒剪(指不參照樣子)各種花樣,能説會道,很有心計。結婚後,很會處理家務中的大小事情,兒女也都較有出息,在村裏大多當過村幹部,個性強,而且一巧百巧,是村裏的大能人。延川縣高鳳蓮大娘,多年擔任農村基層領導,在鄉里縣裏也頗有名氣。她對傳統的倫理道德很講究,家規嚴厲,村上的紅白喜事都離不了她主持料理。她把家安排得很舒心,兒女都在縣城工作,自己在家經營責任田,果園收入可觀。在他兒子的院子裏,我見到一棵梨樹開有幾種花,高鳳蓮大娘説是她給嫁接的,有紅富士、酥梨、梅李等優良品種。縣文化館幹部講,尊她的人説她是個能人,服她的人説她是個絕人,嫉她的人説她是只母老虎。總之是個性很強,很有本事的農村大娘。

  走進洛川縣剪紙巧手楊梅英家,立刻就能感到楊梅英是一個非常利落能幹的婦女。院子、家裏收拾得乾淨整潔;院子裏的菜園種植著不少花草,到春夏兩季,滿院花兒開放,香氣襲人。楊梅英喜愛剪花,喜歡唱戲,能裁剪衣服,還開過理髮店。聽她講,她開理髮店沒有專門拜師學藝,只是閒時愛到理髮店轉悠,看理髮師的一招一式,回家後給家人和周圍的鄰裡理理髮,然後便辦起了理髮店,裏裏外外就忙她一人,生意還不錯。她剪花剪得好、速度快、造型奇特。她繡花,捏面花、畫畫數全村第一。1990年,她又想起涅泥塑來,自己跑上百里路選土拉土,又設法自己動手建窯燒制。在家裏,她大小事安排得井井有條,村裏婚喪大事自然離不了她。村上的人説楊梅英是個強性子,事事都能幹出個名堂。

  安塞縣廟灣村高金愛大娘已是82歲高齡的人了,仍操持著全家12口人的生活和各種大小事。年輕時她當過村裏的婦女主任,村上給娃説媳婦,嫁女兒,鄰裡夫妻打架鬥嘴,都是請她去説和。她説出話來風趣幽默,説媒了事都能處理得大家滿意。

  旬邑縣庫淑蘭大娘出口成章,使搞文學的同志也驚嘆不已。安塞縣常振芳、白鳳蓮、曹佃祥、李秀芳,延長縣李玉換、劉蘭英,洛川縣王蘭畔等等著名的剪紙高手都是當地絕頂聰敏的婦女。從各縣剪紙創作班中看,剪花好的女子學什麼都快,以上例子可以充分看出,農村剪花好的婦女普遍聰明,以農村人樸素的想法,聰明的母親,生下孩子也聰明。因此,陜北給娃看媳婦有句粗話叫“逮豬娃先看母豬”,因為兒女性情多隨娘舅。農村人講實際,為了給娃找個有本事又聰明的媳婦,才有了“先看手兒巧,再問人俊醜”的習俗。

  剪紙是婦女的“文化”。花剪得好壞,花樣子記得多少,就能説明“文化”程度的高低,才能的大小,也是當時評價婦女聰敏的惟一標準。在漫長的農耕時代,镢頭和鐮刀是男人們做農活的工具,剪刀與針線乃是婦女們主持家庭生活的工具。男主外女主內,婦女們織布紡線,縫衣做飯,打扮兒女,孝敬老人,美化庭院,四時八節都由婦女們操持完成。這個分工使婦女成為傳統民俗文化的創造者和承傳者。女紅是婦女們的必修課,剪紙自然是最為基礎的造型訓練課程。“生女子,要巧的,石榴牡丹冒鉸的;生小子,要好的,騎紅馬,帶頂子。”這是陜北流傳下來的歌謠。生的女兒要手巧,能不照樣子剪出各種花樣;生的兒子要讀書做官,這是當時對兒女們的最高期望。可以看出對婦女剪花何等重視,難怪在1979年全省民間剪紙普查時發現,凡在45歲以上的婦女中,幾乎都能剪花。在陜北,至今沿襲老祖宗留下的習俗和分工。男人們説:“剪花花是婦女們幹的事。”誰家男人喜歡剪龍描鳳,婦女們覺得很新鮮:“男人乾女人的事!”好像剪紙是婦女的專利。

  熾熱的春節剪紙藝術活動

  春節是華夏民族的重大節日。過春節,陜西農村大部分地區仍沿襲著傳統習俗。剪窗花、貼窗花是其傳統習俗中的重要文化活動之一。

  陜北至今較完整地保持著祖先留下的這種習俗。陜北老鄉認為貼窗可以避邪,所以家家戶戶的門窗上貼窗花是必不可少的。就連孤身老漢也要向巧媳婦們討要幾幅剪紙帖在窗子上,圖個來年大吉,誰家不貼窗花,被稱為“瞎眼窗子”,是不吉祥的徵兆。

  春節的農家,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滿窗滿墻的剪紙藝術品。門上、墻上、筷簍、米缸上的,炕圍、桌裙、神龕上的,紅紅綠綠的牛羊豬狗、雞鴨鳥禽、獅子老虎、瓜果魚蟲,把室內室外打扮得五彩繽紛。到了初一,家家戶戶相互拜年,先給長輩拜,然後到親戚家登門賀年。拜年的同時,少不了參觀各家的窗花、門花和墻花。客人們坐在熱炕上,喝著米酒,評點著窗花,感受喜慶的歡樂,也得到了藝術享受。農家婦女三五成群挨家挨戶地串門,欣賞著各家的窗花,相互學習,有了好的花樣,自然要摹下來,作為收藏和學習的樣稿。

  陜北安塞縣磚窯灣鄉井坪河村的潘長旺老人,今年78歲。她説:“井坪河住的人家不多,離鄉上40多裏,很不方便,至今拖拉機都見不上,但村裏人過年很講究。一進入臘月天,婆姨女子除忙著做年茶飯外,就是為過年準備窗花。我最忙也是最高興的事就是剪花。戶大人多,要把十幾架門窗打扮好,很費事。農村的窗子都是三十六格窗,我喜歡剪窗雲子花,就是根據三十六個方格進行安排,中間剪個方轉或圓轉花,四週貼小窗花,轉邊剪一圈花,每架窗雲子安排都不能一樣。初一早上,村上的婆姨們相夥著到我家來看窗花,然後相夥著到各家看,有時幾個村都轉一遍,像比賽一樣,看誰剪得好,婆姨們都説我窗雲子安排得好,説我把窗花剪的細細價,又好看又不影響光線。我們這道川就數楊家曹佃祥剪花好,剪的老虎眼睛睜得明格錚錚的,可有精神了。”高橋鄉徐清村的陳生蘭大娘説:“老百姓就愛剪老先人留下的古時花樣,有情趣,講究大,能辟邪。我過年就愛剪‘艾虎’、‘蛇盤兔’,還做些‘瓜子娃娃’。文化革命那幾年,不讓剪這些‘封資修’,説是‘四舊’,我不管這些,照樣剪,貼在門窗上,農村人就愛貼個‘蛇盤兔’,人們常説:‘蛇盤兔必定富。’過年嘛,圖個吉祥。”

  春節家家戶戶都敬有灶君、財神、土地神等諸神位。神龕上都要剪一幅“挂簾”貼上,起遮擋作用。從鏤空的空隙中能隱約看出“神”的形象或牌位,既美觀,也給年節增添了神秘的色彩,挂簾多為折剪,構圖勻稱,氣勢宏大、尺寸不等。主要是根據神龕的大小而定,安塞縣白鳳蓮大娘是剪傳統挂簾的高手。她剪的一幅灶君挂簾,中間剪出窯洞及門窗,門前站著一個守門娃,兩邊對稱地剪出豬、狗、馬等家畜,下面剪出雞、鳥、魚、福紋等連續紋飾,周圍用雲勾、雲頭、牡丹作花邊。她解釋説:“剪挂簾都有講究,不能亂剪。牛羊豬馬象徵家裏富裕,但不能把驢、兔等剪進去,因為農村人稱驢為‘鬼驢’,野兔不進家門,兔為陰,凡陰性動物不可剪進挂簾裏。灶君挂簾都要剪出雞和狗來,雞稱‘灶雞’,狗叫‘灶狗’,如媳婦不賢慧,不守規矩,不認真做飯,灶君就會放出灶雞、灶狗來懲罰媳婦。雲勾、雲頭,陜北土語中榮、雲音不分,皆取榮音。牡丹表示富貴,雲和牡丹的諧音為‘榮華富貴’萬萬年的意思。”

  傳統的財神挂簾紋飾以搖錢樹、元寶、貫錢、鹿(祿)、蓮魚(連年有魚)等紋樣為主。如要剪門窗必須剪一個守門娃娃,意為財不外流。有些挂簾剪一個民間傳統的大◆(壽)字紋,周圍用富貴、萬字紋和搖錢樹相連,有些還用雙魚瓶、雙葫蘆、蛇盤兔等做裝飾,非常古樸。

  春節的炕圍剪紙是農家的大型剪紙壁飾。大多取材于有趣的習俗內容,也有傳説故事、連續性的圖案等。安塞縣高橋鄉寨子灣的李桂蓮大娘講:“過去,婆姨女子寒冬臘月沒有多大事,喜歡買幾張紅紙打扮自己的窯,打扮炕圍子。我在娘家時,最愛剪‘引新媳婦’。過去引媳婦可好看了,前邊是吹手,下來有四個騎著騾子的引人婆姨,每個人手上拿一塊手絹;中間是馬抬的轎,轎裏的媳婦常是哭鼻子;轎後是娘家送女的婆姨,也是騎著騾子。我常剪一串一串的引人隊伍,轉圈貼在炕圍上,可紅火了。惹得村上的人都來我家看,一些婆姨女子來摹樣子。我還剪過‘老鼠嫁女’、‘打腰鼓’。”陜北的炕圍剪紙相當隨意。構圖上也不太講究,有時是婆婆、媳婦、女兒合作剪成,只要有情趣,把炕圍打扮得“花花的”就行。曹佃祥家的炕圍花是先用舊報紙裱墻,然後將大小不等的獅子、老虎、牛羊、人物、花鳥轉圈貼在炕圍上,像原始壁畫。富縣的炕圍是用各種色紙把花、鳥剪出來,有節奏地貼在炕圍上,再用毛筆蘸墨汁或藍墨水畫出枝幹,使花葉連成一片。

  在洛川、富縣、黃陵一帶,春節室內的大幅剪紙要數“碗架雲子花”。碗架就是放碗放罐的架子,長2米,高1.8米,靠窯掌正中擺放。碗架上方貼一排八開紙大小的、用煤油燈熏制而成的剪紙黑白圖案,似門箋的造型,同民間藍花瓷碗,黑釉陶罐等形成了一個十分典雅的色調,碗架兩邊用彩色紙剪成的花兒、葉兒和飛鳥,然後貼在高1.2米,寬0.2米的白紙上,畫出花兒的枝幹,便成了一幅色彩艷麗的剪紙畫,婦女們稱它為“對子花”,為碗架也為居室增添了喜慶的色彩。

  生命的吶喊

  在陜西,娶媳婦、出嫁女兒少不了剪紙,這個古老的習俗至今仍在延續,農村人自不必説,城裏人過年未必貼剪紙,但結婚、嫁女的洞房、陪粧上總要找會剪花的婦女剪些喜花,貼在最顯眼的位置,以增添新婚的喜慶氣氛。

  在黃土高原的陜北及渭北大部分山區,仍保留著傳統的婚嫁習俗。婚嫁中的剪紙及刺繡紋樣同樣承接著古老的內容,用以烘托喜慶氣氛和性的啟示。聽老婆婆們講,過去娃娃們結婚早,不懂事,長輩又不能明講,剪些“鷹踏兔”、“魚戲蓮”、“扣碗”娃娃就能解下。結婚用的剪紙多半是請門中的嫂嫂來剪,或是請村中的剪紙高手來剪。從內容上看,都圍繞著生殖繁衍的主題創作。

  象徵陽性的石榴、金雞、鷹、獅、龍、蛇、魚,象徵陰性的蓮花、牡丹、兔子、繡球、貫錢,象徵多子的豬、蝶、蛙、南瓜、葡萄等,經婦女們巧妙構思,創造出各種各樣的蛇盤兔、鷹踏兔、獅子滾繡球、魚戲蓮、石榴坐牡丹等內容,在婚嫁剪紙中佔了主要位置。還將寓意生子的喜花編成有趣吉語,如“娃娃坐蓮花,兩口子好緣法”,“石榴賽牡丹,賽下一鋪灘”,“身下設個聚寶盆,新娘一定生貴人”,“仙桃對蓮花,兩口子生下個胖娃娃”。把生殖繁衍的活動過程用有寓意的藝術形象暗示出來。

  陜北人把洞房叫“帳房窯”,新媳婦進門先要坐帳,在帳房窯的頂部或炕墻中央要剪一幅整張紙大的轉花,叫做“坐帳花”。陜北人結婚,帳房窯內傢具可以不放,但“坐帳花”卻不能少。坐帳花的內容必須是以生殖繁衍為內容的蓮花、牡丹、石榴、笙、童子、佛手等紋樣組成的圖案,不管家境貧富,洞房都要佈置得大方得體。新婚媳婦入洞房後,由父母兒女雙全的中年婦女為她上頭。上頭將包鬥(裝有五穀的鬥)放在坐帳花的下邊,新娘新郎背靠背坐在包鬥上,年長的婦女用雙齒木梳將新娘的頭髮搭在新郎的頭上梳理,叫做“上頭”。梳理時還要唱歌謠,而這歌謠正是坐帳花的主題。

  在洛川,新娘新郎結婚儀式是拜雙雁,剪一幅“雙雁”大紅字貼在正廳,雙雙跪拜。在延安、綏德一帶,剪雙喜字貼在房門窗正中是近些年的事。而在60年代前,是剪一幅“蛇盤兔”或“蓮生貴子”等喜花貼在門窗正中。“蛇盤兔”是陜北人最喜歡的傳統紋樣,意思是,如果男的屬蛇,娶下屬兔的女子是最好不過了,有“蛇盤兔,必定富”之説,這個紋樣還用於春節的窗花中,祈盼過上富裕的日子。據考證,這幅剪紙內容實際是陰陽結合的寓意,蛇(龍)為陽,兔(或子)為陰,是生殖崇拜的圖騰紋樣,關中人結婚,大多喜歡用鴛鴦、蓮、魚、龍、鳳等為內容,同陜北坐帳花大同小異。

  陜西各地農村、城鎮,在出嫁女兒時有個共同的習俗,陪嫁的嫁粧中件件都要放置或貼上喜花。喜花有整開紙大的,也有方寸大的,各有用場。在乾縣,洞房中除門窗、墻壁上貼有喜花外,桌椅、箱櫃、電視、冰箱、床上等哪一件都不能少。女方的嫁粧上要剪一幅大喜花覆在上面,接新娘的汽車要在車前貼一幅大喜花,作為引新媳婦的標誌。鳳翔縣新婚媳婦回門,娘家媽要準備兩雙紅筷子,上面貼一幅寸寬和筷子等長的“蓮生貴子”的“筷子花”,交給女兒帶回婆家,以企盼女兒早得貴子。

  巫術與剪紙

  在陜西一些較為偏僻的農村,一些源於原始巫術的習俗尚有孑遺,因此,與巫術有關的剪紙也就能見到。在陜北,“瓜籽娃娃”、“守門娃娃”在春節時幾乎每家都貼,以用來防病魔和邪氣入室。正月初七是“人日”,陜北人把這天當作扶運氣的好日子,農家婦女剪一綠色的“鹿”,一隻紅色的“馬”,對貼在窯內最顯眼的墻上,鹿、馬下方貼用黃表紙做成的三角形香爐。上香的同時,口中還要念叨“馬、馬你吃草,一年的運氣都扶好……”以祈禱事事如意。80年代初,安塞縣文化館辦剪紙創作班,讓大家剪些有關巫術方面的老式剪紙,老婆婆們都不肯剪。原來,這類剪紙除非家裏有不幸的事發生,才請神漢或神婆來或自己用黃表紙剪人念咒語以除妖,平日無事是不能隨意亂剪這類剪紙的。

  聽潘長旺老人講:如兒女在外被驚嚇,母親剪下“叫魂娃娃”,趕到受驚嚇的地方,然後一邊向回走,一邊呼喊娃的名字,××我娃快回來,××我娃快回來。回到家把“叫魂娃娃”的剪紙放到娃娃的身上,魂就回來了。孩子被驚嚇,只有母親的召喚才最靈。還有一種是剪兩個人形手拉手走過來,説是“叫魂娃娃”引著孩子的魂回來了。

  安塞縣常振芳老人曾這樣講述自己的遭遇——她一生生育過十一個孩子,只活下來一個女兒,其他娃娃都是長到二歲時夭折,急得她得了精神病,當生養第十個娃時,村上人給她請了個巫師。巫師看了看娃,看了看家,説你這個娃可能還要被“吃娃鬼”吃掉。想保住下個娃娃的命,我給你教個方子……這個娃長到二歲多時,果然又得了怪病,手足痙攣,口眼歪斜,看著又不行了。她按巫師吩咐,趕緊剪了個黃紙人人,放在娃娃睡覺的地方,口中反復念道:“紙人紙人你是聽,你和我娃一胎生,臥龍床上快捉吃娃娃的鬼……”不等娃咽氣,便狠狠地把娃摜了出去,血濺了一墻,她瘋了似地嚎叫:“看你再來吃我娃!看你再來吃我娃!我跟你拼了……”這就是巫師密授她的方子,目的不叫“吃娃鬼”再來吃下一個。後來她生養了個女兒,活了下來,現已四十多歲。

  許多大娘都會剪巫術方面的剪紙,懂治神神鬼鬼的事。安塞縣文化館辦民間剪紙創作班時,縣城一位幹部的孩子時常有病,有位老婆婆到他家看了看,認為是邪氣所致,便悄悄地剪了只“艾虎”貼在這位幹部的門上,並對其婆姨説,家裏有了邪氣,娃娃才有病,貼上個“艾虎”擋一擋邪氣。農村人都是這種治法,“虎是山中王,鎮宅保安康”,以後娃就不會再得病了。關中西部的“送病娃娃”是剪一個騎馬人或飛人,騎馬的意思是祈求神靈騎馬騰飛招魂快速附體、快速除病。家裏人拿著紙人用火點著在病人身上繞一繞,一邊念叨著説:“送子頭上頭上輕,送子身上身上輕,送散了,不見了,病不再犯了。”紙燒完了,往水碗裏一扔,然後把水倒在十字路口,送走惡鬼,病就除了。

  千陽縣民俗,如果婦女不生小孩或生養了孩子不好存活,就要請專職巫師進行安床,巫師剪七個手拉手的一串娃娃,天不明時貼在門口驅邪擋鬼,保護娃娃的平安。

  1994年春,陜北大部分農家戶戶剪一幅“豬”的剪紙貼在門上,傳説是將有瘟疫流行,剪豬貼于門上,可保全家平安無事。1995年春,西安郊縣及關中部分農家,門上貼一對紅紙剪成的“虎”,下方倒貼一幅“褲子”的剪紙。問其原因,説是今年有“邪”,貼上虎和褲子可以免災。2003年5月防“非典”,陜北幾乎家家門上貼對青牛,還寫上:我是上天一青牛,不吃人間葷和料,專吃“非典”小鬼頭。

  上了年齡的老大娘都剪過“掃天媳婦”。每到霪雨霏霏,連日不止之時,剪一個梳髻叉腿,手舉笤帚,站在梯子或高凳凳上作掃天狀的紙人,用紅線係挂在院子裏或貼在墻上以止雨。興平縣農村有一種“簸箕女”和“棒槌女”的剪紙,簸箕女雙手簸著簸箕,棒槌女雙膝跪地,手拄棒槌。當陰雨不止時,貼在墻上,貼時念道:

  “大頭娃,簸簸箕,

  你把黑雲簸過去;

  棒槌棒,把兒朝上,

  天陰下雨能阻擋。”

  而當久旱不雨時,洛川有個古俗,就是剪一個頭朝下的娃娃,貼在水缸上來祈雨……

  其實,所有的民俗剪紙追其起源都是原始巫術習俗有難分難解的淵源。如春節的剪紙窗花,陜北農村老人認為是為了辟邪納福,祈盼新的一年五穀豐登、國泰民安;貼“瓜子娃娃”、“守門娃娃”,為了防瘟疫、保安康;貼門神、大公雞、牛,可防鬼怪妖魔入室;室內貼老虎、獅子用以鎮宅。神龕挂簾、門簾等裝飾剪紙,剪時也是態度十分虔誠,以求神靈的保祐。再如婚嫁剪紙中的“麒麟送子”、“蓮生貴子”、“蛇盤兔”等紋式都含有祈盼人丁興旺的寓意。

  可以説,民俗剪紙藝術,究其根源首先出自巫術信仰的動機,其次才是審美的追求。有了巫術信仰,有了民俗精神內涵、剪紙作為它們的物質文化載體才能在民間綿延不斷,同時美的世界才得以創造出來。不過,直接用於巫術治病的叫魂娃娃、療疳娃娃、驅病娃娃、護生娃娃等,承襲著巫術文化的傳統,作為理想的寄託,而沒機會作為獨立的審美對象,隨著巫術行為的結束,它便隨火化為灰燼,變成了縷縷青煙,所以這類剪紙在剪法上古拙簡練,意到就行,較多注重的是大的造型變化及面部刻畫,以強調其精神感情和威攝力。

  現在,農村青年都有文化,相信科學,家裏人有病都能到醫院及時治療,農村巫神也少了。不過,近20多年筆者親身經歷過多次,有些信迷信的人謠傳有什麼邪氣或瘟疫蔓延,或要剪豬,或要剪牛,貼在門上辟邪氣,不少老年人還相信這些事,而年輕人根本不理會這些。

  巫術及舊的習俗隨著科學文化的普及,將會剔除迷信思想,只將其美留在民間,這種美也許可以稱作靈魂羽化後的“蛻殼”。

  喪俗中的剪紙

  喪俗中,剪紙藝術品的應用比較多樣繁雜。老人逝世,農村稱為“白事”,要過得熱鬧隆重,在靈堂的佈置中,關中廣大農村,大門前要懸挂出嫁女兒送來的“莽紙”;靈堂前安放遺像的“暖窩子”,和女兒或外甥送來的、貼有石榴蓮花剪紙圖案的“紙格子”及金男玉女、金山銀山、搖錢樹等陪葬品安放兩邊。出殯的棺罩用彩紙糊成,上面貼有八仙人物、二十四孝及各種戲曲人物等剪紙。在千陽縣,為了讓死者在望鄉臺上和家人告別,鄉民中便有大門之外挂望母紙的習俗。望母紙懸挂在二丈八尺或三丈六尺長的高桿上,筒狀,先用蘆葦、竹篾等做成圓形骨架,外用剪成貫錢的白紙粘接,長鬚及地,頂端有金銀鬥、白紙旗、紙吊牌、紙繡球等。陜北過白事,兒女們要為老人訂購一套紙做“宅院”,供老人在冥間享用。喪葬用的陪葬品,關中老鄉稱“紙扎”,陜北老鄉稱“紙活”。一套有50多件,其中主要為宅院。宅院的佈局及各種生活用具,似一個豪華的貴族莊園。樓臺亭閣、僕人侍女、騾馬牛羊、豬狗雞鴨樣樣俱全,近十幾年還發展有小轎車、電視機、洗衣機等現代豪華設施。

  我觀察過農村婦女們製作“搖錢樹”的工藝過程。先用蘆葦桿扎成一個似花盆造型的底座框架,中間的“搖錢樹”選用一枯樹枝,不足地方用細錢絲補救。第二步,黑麻紙剪成條狀,把框架,樹枝纏裹一遍,底座用白粉連紙裱糊,樹榦刷上褐色。第三步,開始用各種彩色紙塑造“搖錢樹”。樹葉用綠紙剪好,一片片粘在樹枝上,用金箔、銀箔剪成一串串貫錢挂在樹枝上;搖錢娃分頭、手、腳、上肢、下肢、軀乾等局部,分別剪出,然後拼貼為一個個動態各異的搖錢娃娃。底座的花草紋飾用各種色紙局部剪出,再用拼貼的手法打扮而成,邊框部位剪富貴、萬字花邊裝飾,一件有趣的“搖錢樹”作品便完成了。

  裝飾“宅院”及其他喪葬品用的剪紙紋樣,內容多是蓮花、石榴、魚、鹿等象徵生命繁衍綿延的紋飾。關中除以上紋飾外,還有戲劇人物及八仙人物。在剪法上多用折疊剪法,速度很快,在人物和動物的剪法上,先剪大形,然後採用局部折疊剪出內部裝飾,只求大的藝術效果。

  紙扎工藝充分利用剪紙的技藝,用拼貼、疊摞、縷空、繪製、折疊等各種手法,以意象塑造裝飾化的形體,努力營造出一種立體效果,創造出了喪俗剪紙藝術的各種形象。

  我所了解的剪紙高手,大多能做紙扎活。而關中有專門經營喪葬用品的紙扎店,過去很長時期內生意曾經很紅火,價錢也不低。農村開放搞活以來,由於經濟發展了,日子也富足起來,喪葬中,兒女們為了表示對老人的孝敬之心,陪葬的“紙扎”作工檔次要求隨即上揚起來,“宅院”規模要求越來越大。當然科學角度講,這是陳規陋習,是一種浪費,不能提倡。但就傳統民俗以及剪紙藝術而言,剪紙藝人和紙扎工匠確實創造了一種藝術大觀,也渲染了民間喪俗的傳統氛圍。

  剪紙藝術代代相傳

  陜西農家婦女喜愛剪花,更喜歡收集珍藏剪紙花樣,一家人中,母女,婆媳各有自己的收藏冊,而且把收藏花樣視為一種精神財富。1979年9月,我在陜北安塞縣西河口鄉暖水泉村普查剪紙,延喜芳大娘從箱子裏取出一個小包袱,説她婆婆一輩子就愛剪花、積攢花樣,沒有給我們攢下錢財,只有這包花樣,讓我們好好保存,留下作個念想。當層層裹著的包袱打開,看到近百幅珍藏很多年的傳統花樣,我震驚了。在高橋鄉寨子灣村的張仲義家,他的母親、媳婦及兩個妹妹都有自己的收藏,張仲義母親的收藏冊中有刺繡花樣,各種鞋樣、針扎樣,衣服樣,自己創作的“抓髻娃娃”、“引媳婦”等人物剪紙。媳婦從娘家帶來的枕頭頂花樣、窗花樣,計有260多件。兩個妹妹的花樣比較雜亂,有傳統花樣,也有文革期間復剪下來的新窗花。

  安塞縣化子坪川的胡鳳蓮老婆婆,不但剪得一手好花樣,還是個花樣收藏迷。看見誰家給兒子娶婆姨,她便要去轉悠一圈,看窗子上是否有好的花樣。春節,她在附近村、上下川,利用走親戚的機會,各家好的窗花她一定要討要過來。每次在縣城參加剪紙創作班,她最為稱心的就是收藏好花樣,回家後放在當年結婚時陪嫁過來的紅木箱子裏,上了鎖,輕易不給人看,連她的女兒、媳婦也不能隨意翻看她的藏品。程徵先生1979年在關中永壽縣普查,聽一個上了年紀的老奶奶説,她從小就跟母親學剪花,出嫁時,嫁粧裏有一本精緻的冊子,專藏針線和各種花樣、窗花樣。年已六旬的安玉芳大娘從箱子裏拿出她珍藏了幾十年的冊子,裏面有四把小剪,許多窗花樣子,是出嫁時母親送給她的紀念品……

  在農村,一個婦女如剪出一幅好的花樣,很快便傳得會村都知道了,大家急相替樣,還發明瞭剪紙“替樣”的好辦法——油燈熏制。辦法是選一塊吸水性能適中的白紙,先把白紙和窗花噴濕,窗花放在白紙上自然就固定住了。然後用煤油燈的煙進行熏制,熏出來的花樣完整無誤,黑白分明,有一種特殊的魅力。在陜北的富縣、洛川、黃陵,就用這種辦法製作碗架雲子花,十分雅觀。富縣農村還把大幅剪紙替出來的樣子用品色渲染,當年畫用來美化居室,很有一種古樸的美。由於找了替樣的好辦法,傳統的優秀作品才得以完整保存、世代相傳。

  在陜北,老大娘們把自己珍藏的傳統花樣稱為“古時花樣”,“花樣”實際就是婦女們學習民間文化的教科書。農村人講,學剪紙像“秀才”讀四書五經一樣,要有好的花樣。好花樣的剪法、造型,用途要記住、背過,然後再加進自己的感情思想“冒剪”出來。80年代出名的高如蘭,在安塞縣屬中年剪紙巧手,她年齡不算太大,但能剪出很多傳統紋樣。1982年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教授滕鳳謙先生見到了她剪的“抓髻娃娃”激動地説:“娃娃一手抓雞,雞屬陽;一手抓兔,兔屬陰,陰陽結合産生了生命,這幅剪紙承傳著中華民族古老的生殖崇拜時期的圖騰紋樣。”高如蘭小時常和母親坐在炕上,母親總喜歡把自己珍藏的花樣拿出來和她一起翻看,也隨著剪些“古時花樣”讓她照著剪。這樣,一個冬天能學剪好多樣子。

  “古時花樣”能“古”到什麼時候,沒有什麼文字可查。問老婆婆們的“古時花樣”跟誰學的,她們都是同樣回答“媽媽教的”。安塞張鳳蘭老人説:“老古人留下格這些花樣子,莊戶人輩輩就這樣剪,誰還見過個(真)石榴、牡丹是個啥樣子。”

  最為引起學者們關注之一的剪紙“抓髻娃娃”,是陜西的傳統主題紋樣。而抓髻娃娃有多種形象。

  1.守門防瘟疫的抓髻娃娃。每年正月,陜北家家戶戶在門楣上貼一串手拉手的抓髻娃娃,因為娃娃頭是用南瓜籽做的,畫上五官,當地人稱“瓜籽娃娃”。也有身子用紙剪成,四肢和頭部用南瓜籽代替,抓髻用黑豆代替,有半立體效果,乾縣的抓籽娃娃頭部剪成瓜籽的造型。陜北老鄉説:“天不怕,地不怕,就怕瓜籽娃娃打八叉。”貼上瓜籽娃娃,可防瘟疫,防邪惡,保一年平安無事。

  2.保娃娃平安的抓髻娃娃。由於“雞”“髻”諧音,於是抓髻娃娃頭部的髻剪成了雞的形象,娃肩上的雞,腳上的雞,衣角褲腿上的雞,爬滿娃娃一身。每當端午節,老鄉們一邊貼抓髻娃娃,一邊唸唸有詞:“雞◆呢,貓逮呢!”祈禱娃娃不受五毒侵害。

  3.用於新婚洞房的抓髻娃娃。安塞高如蘭剪的“抓髻娃娃”一手舉雞,一手舉兔,多用於新婚洞房。民謠有“抓髻不來來,婆家不引來”,意為抓髻都打起這麼長的時間了,為什麼婆婆家還不來娶我呢。滕鳳謙先生認為這幅剪紙是生殖崇拜的圖騰紋樣。靳之林先生認為,“天神至高無上,故保護神抓髻娃娃一手抓日(雞、鳥)一手抓月(兔、魚)。”它多用黃表紙剪,可能出於黃色天神黃帝的象徵(黃帝龍體)的原因。

  抓髻娃娃還用來招魂、辟邪、祛病、護生、攘災、驅鬼、鎮宅、掃天止雨、祈雨止旱,它們是我國民間藝術與古老民俗的重要構成部分。

  在傳統花樣中,以蓮花,魚及童子形象組合的作品十分豐富。如“蓮(連)生貴子”、“魚戲蓮”、“魚變娃”、“魚鑽蓮”、“鷺鷥探蓮”等等,專家們稱之為“蓮族藝術”。在剪紙中,總離不開關於魚、蓮、鳥等形象組合在一起的紋飾圖案,而且關中、陜北、陜南的紋飾內容也是大同小異,只是在剪紙的風格上有些差異。對陜西普查出來的民間刺繡及花樣進行全面研究,可發現其中魚、蓮、童子形象的運動變化關係並排出紋樣間因果發展程式:“魚與蓮花優遊相戲——魚頭由花蒂鑽入花中並與花房相疊合——魚頭穿過花心——蓮花心上顯化出童子的面目——童子從花心中向上露頭,探出上半身,全身——新生的孩童與魚、蓮相親相嬉……從全省看,存在著一個以魚、鳥、蓮、子等形象而組成一個紋樣系列。其涵蓋面大,旁枝交結,紛紜複雜,既有地域的鮮明特色,又有寓意深刻的精神內涵,千變萬化已經發育成為一個完整的紋樣體系。(見王寧宇、黨榮華《陜西民間蓮族藝術內涵初探》)。用於婚俗的刺繡花樣、洞房剪紙,往往以植物或動物來隱喻男女之愛,生殖繁衍;用於喪俗的剪紙則象徵生命綿延不斷;用於春節的剪紙,輒寓意春臨大地,萬物復蘇。民間藝術所創造的天真世界總顯得新穎活潑,朝氣蓬勃。

  由以上事例可知,生命崇拜、生殖崇拜是陜西民間藝術和民間剪紙的重要內容。安塞縣白鳳蘭老人剪的《牛耕圖》引起專家們的普遍關注,認為這幅剪紙的造型與風格和陜北綏德出土的漢墓畫像石《牛耕圖》極為相似。《牛耕圖》上邊裝飾一組類似三角形的紋樣。其上是對鳥,下邊似鹿頭花。滕鳳謙先生講:古謂神木(扶桑)與鳥都是鹿角與太陽的演化,是歌頌種族昌盛的符號,故仍保留於民間。

  以魚、蛙、蛇、鹿、豬、兔為主題的紋樣大量出現,都説明陜西的傳統剪紙承傳和保留了中華民族極為豐富的古老文化內容,積澱了深厚而古老的社會意識,承續著久遠的造型觀念。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

友情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