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生教育焦慮背後:課業負擔從課內轉課外

2016-11-08 11:19:00|來源:人民日報|編輯:王菲|責編:張琳瑞

  

  孩子減負、家長增負,負擔從課內轉向課外

  最近,廣州一位三年級小學生的媽媽在網上發的一篇吐槽帖火了。

  “現在的學校教育是在逼著其中一個家長辭職回家!”這位媽媽很無奈,在帖子裏提到了兩件事。一件是學校組織孩子們去海洋館,回來之後讓每人畫一幅“海底世界”。她的女兒花了一整晚作畫,沒想到第二天放學回家卻撅起了嘴:“你為什麼不幫我?好多同學的作業就是爸爸媽媽給畫的,有的同學是爸爸媽媽在網上找到圖片然後列印出來的,都特別漂亮。”一問才知道,這些同學的作業都被貼到了墻上,女兒的畫卻被還了回來。

  第二件是本學期開學初,老師讓每個同學都交一份記錄假期生活的“小報”。老師要求,把孩子假期裏的活動做成PPT,分成幾個系列。三年級的孩子無法完成,萬般無奈之下,作為PPT菜鳥的她用了一下午的時間做出了3個PPT。第二天女兒告訴她,她做的PPT連同另外兩個家長做的一起作為他們班優秀寒假作業交到了學校。

  聽到這個消息,這位媽媽“腦袋‘轟’的一下”!兩件事一對比,她感覺到問題的嚴重性——這已經不是學校佈置的作業過繁過難,而是逼得家長深度介入甚至親自操刀的問題。她無比困惑,“我一直覺得教育的原則首先是教會孩子做一個誠實、正直的人,教育的過程比結果更重要。”

  帖子發出後引來許多共鳴。很多家長都覺得,現在學校佈置的文化課上的作業減少了,但手工、繪畫、製作等任務卻多了起來。許多任務與其説是佈置給孩子的,不如説是佈置給家長的,需要家長的全力投入甚至是越俎代庖。

  廣州天河區東圃某知名幼兒園一位幼兒家長説,諸如元宵節做燈、中秋用彩色布紗和針線做餃子等的作業幾乎每天都有。“每天下午4點,我都會準時收到老師發的任務,開啟‘白天上班、晚上做作業’的規律生活。”她感慨,微信群裏不停展示出來的其他家長的作品令她情緒緊張,所以,每天回到家不論多晚,她都要保質保量把孩子的作業趕出來,生怕孩子第二天受到老師的冷落和同學的嬉笑。

  讓家長覺得有負擔的不僅是這些另類作業,還有老師提出的“批改作業、監督修訂”等要求。

  石女士的兒子在北京市豐台區某小學讀四年級,平時她與丈夫兩人工作都很忙,雙方父母也不在身邊。“前幾天英語老師還特意給我發微信,叮囑我要監督孩子寫作業,把他的錯誤逐一核對並改正過來。每天都這樣,家長時間和精力都很難保證。”石女士的手機裏有十幾個“老師家長聯繫群”,“每天收到很多信息,不間斷的提醒給我一種巨大的隱形壓力。”

  課內減壓、課外加壓,“雙職工”家庭焦慮感十足

  “我報的班都算少的,多的從週日早上8點補習到晚上10點,一個學期下來光補課費就得兩萬。”今年正讀初三的昆明學生楊格每週都會選擇補課。“週六晚補習物理,週日上午下午各補習一堂數學。”

  “課堂上教的都是基本知識點,真要想拿高分還是需要多做題,補習實際上只是老師指導著做題。”楊格所在的學校在昆明屬於拔尖初中,按照目前成績,考上重點高中並沒有問題。“但不補哪行啊,班裏幾乎沒有不補課的,年級前10名都在補習!”

  楊格的母親朱女士説,孩子補習主要是尊重孩子意願,雖然花費不菲,但孩子目前的課程我們教不了,只好給他報班。

  實際上,目前昆明各家學校都通過壓縮在校時間、減少家庭作業以及保證體育課和課外活動時間等舉措為孩子減負,中考也通過調整考試方式以期減少學生課業壓力。但記者調查發現,大多數孩子並未因此減少學習時間。

  “中考考不好就去不了好高中,去不了好高中就很難考上好大學,考不上好大學就進不了好單位。”在朱女士看來,在目前的高考選拔機制下,還是以分為主,“指揮棒不變負擔就一直在,學校減的負,最終還得學生和家長背起來,不然自家孩子減負了,別家孩子還在努力,孩子以後咋辦?”

  在北京、天津等大城市,由孩子教育問題引發的焦慮感十分常見,這樣的焦慮感在一些“雙職工”家庭表現得更加明顯。

  “孩子放學時間早,我們也不能每天請假早退。所以只能把他送去‘託管班’,如果託管班結束了我們還沒下班,只能拜託朋友或其他孩子的家長先把他接走,我下了班再去接。”石女士所説的“託管班”一個月800元,僅負責接孩子放學,並無課業輔導。而原先在北京市某事業單位工作的李女士,則乾脆換了工作,選擇了離孩子學校步行10分鐘的一家公司。

  陸女士的女兒在天津市一所區重點小學就讀,從小學二年級開始,老師就在微信群裏定期公佈檢測的成績,雖然沒有明確提出什麼要求,但一看到自己的孩子有時會落後幾分,壓力自然就來了。“有次在群裏被老師點名,提醒我‘要多管管孩子’。這些都讓我焦慮,總覺得得為孩子多做點什麼。”於是,課內不行課外補、學校知識提前學、興趣特長也不能落下……

  “在校時間短了、作業少了,學校如何保證教學品質?”有家長提出了這樣的疑問,“減負、素質教育都是很好的方向,但如何落實且保證教學品質,讓孩子們有競爭力,才是我們最關心的。”

  政策頻出、焦慮難消,減負令不是萬能靈藥

  事實上,教育部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門都曾先後出臺多項政策,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課業負擔。

  早在1955年,教育部就發出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個減負文件《關於減輕中小學生過重負擔的指示》。之後,幾乎每隔幾年,相關部門就會根據新形勢出臺相應減負政策。1964年、1978年、1988年、1994年、2000年、2004年……政策規定因時而變,“規格”也越來越高。2010年,國務院印發《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將“減負”作為教改的重要目標。2011年全國兩會上,“減負”首次寫進《政府工作報告》。

  除了“規格”提高,減負的措施也變得更加具體。尤其是在地方層面,各地陸續出臺相關文件,規定和落實減負工作,對在校時間、課後作業、考試、補課、休息和鍛鍊時間等做了嚴格細緻的規定。

  總的來看,各地區主要從入學選拔和在校教育兩個方面加以限制。

  有的地區如河南,除了實施小學就近入學和取消小升初考試,同時還禁止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單獨或與社會培訓機構聯合舉辦培訓班。有的地區選擇以減少平時考試次數為切入點。北京規定,小學除語文、數學、英語每學期期末可以舉行一次全校或全年級學科考試外,其他課程不得組織考試。有的地區則對中小學生在校時間和課後作業有明確的規定,如天津要求小學生在校時間不得超過6小時,一、二年級不留家庭作業。

  儘管政策頻出,孩子的負擔和家長的焦慮卻始終沒有得到緩解。日前,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發佈的“中國少年兒童發展狀況研究”報告調查顯示,“00後”在校時間和做家庭作業時間均超過“90後”,學習負擔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加重,睡眠不足現象也更嚴重。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兒童研究所副研究員張旭東介紹,2013年教育部《小學生減負十條規定(徵求意見稿)》建議,四至六年級每日家庭作業量不超過1小時。但本次調查顯示,學習日“00後”小學生做家庭作業的時間超出標準0.7個小時,超標人數比例達66.4%。休息日“00後”小學生做家庭作業的時間超出1.8小時,超比例達81.1%。

  相關專家表示,從目前的政策力度看,行政力量已經用到最大,單純依靠政策來有效降低學生負擔並不現實。在高速發展、充滿競爭的社會環境下,家長的焦慮並不奇怪,適度的負擔也可以接受,但需要更加理性地看待學業負擔與競爭壓力。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

友情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