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天我們對“鐵匠”變得陌生

2017-03-01 15:22:55|來源:國際在線|編輯:王菲|責編:張琳瑞

 

72歲的李來運。

  國際在線陜西頻道:72歲的李來運至今一直記得,他19歲學習打鐵的那個情景,師傅梁老漢坐在火爐後頭有節奏地拉著風箱,生鐵被炭火燒得通紅,整個打鐵鋪裏異常悶熱,梁老漢桿子一敲,用鐵鉗夾起“紅鐵塊”,李來運就趕緊去摸手邊的大錘。師傅把“紅鐵”往砧上一放,兩個大錘就掄了下來,火花四濺,師傅打哪,李來運就打哪,叮叮哐哐幾個來回,兩人就滿頭是汗,淌在佈滿煙塵的臉上,流出一道道黑色的痕跡……

  從名不見經傳的小學徒,到如今在村裏無人不曉的老鐵匠,50多年的打鐵生涯,6萬多件鐵藝農具,讓李來運對這一行充滿感情。儘管隨著時代的發展,很多機械代替了手工,可李來運還是不願放下這個他賴以謀生的“職業”,“車不倒了儘管推,能幹了我就儘管打。”擺弄著手中剛打好的小鋤頭,李來運笑著説道。

  2月28日,記者走基層閻良區斷垣村,講述老鐵匠藝人李來運的故事。

打鐵。

  19歲為了生計開始學習打鐵

  斷垣村路口,李來運自家門口這個簡易的鐵匠舖子,雖然很不起眼,但是在當地村裏卻很有名氣,每天晨光和傍晚的時候,這個舖子裏傳出來的清脆打鐵聲,成了斷垣村幾十年裏帶有標誌性的“美妙音樂”。

  打了一輩子的鐵,精湛的手藝並沒有讓李來運發家致富,這點從土坡下他居住的簡陋房屋就能看出來。李來運四歲的時候跟著父母逃荒來到了斷垣村,從此定居下來。在物質極度匱乏的那個年代,又因為兄弟姐妹較多,李來運小學畢業就輟學開始打工,19歲的時候他跟著同村的鐵匠梁老漢開始學習打鐵的手藝。

  當時學習這門手藝的理由似乎非常的現實,當地流傳一句俗語“鐵匠冒股煙木匠得半天”,説的就是鐵匠這個活兒來錢快,那一天開始,李來運和“打鐵”這個兩個字就再沒有分開過。

  學成手藝用了三年的時間,李來運就可以獨立打制出鏟子、鋤頭、鐮刀等各種小農具了,“那個時候需要農具的人特別多,我一天到晚都在打鐵。”雖然一個小農具也就1元多錢,李來運説,一年他也能掙上千元,而這些錢就是李家最基本的生活開支了。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

友情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