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千年黃金戀 香港展出陜珍藏中國古代金銀器

2017-06-29 11:15:50|來源:三秦網|編輯:王菲|責編:董健雄

銀鎏金龜形銀盒(1987年扶風縣法門寺塔基地宮後室出土)

  新聞提示 

  黃金,自古以來便是財富、地位的象徵,其工藝古老,歷史悠久。唐代無疑是中國古代社會的黃金時期,金銀器的製造和使用曾盛極一時。“誰能載酒開金盞,換取佳人舞繡筵”等唐詩反映了金盃等金銀器皿在唐代的流行情況。陜西作為唐都長安所在,是皇室貴胄、達官顯宦雲集之地,所以也就成了唐代金銀器製造、使用以及出土最多的地方。 

  在香港回歸20週年之際,由陜西省文物局主辦,陜西歷史博物館(陜西省文物交流中心)承辦,陜西省文物保護研究院協辦的《錯彩鏤金:陜西珍藏中國古代金銀器》展覽6月23日至9月24日在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文物館展出。該展覽同時也是陜西省文物保護研究院、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文物館與周大福大師工作室共同合作開展的“中國古代黃金工藝研究項目”,研究成果面向公眾的一次集中呈現。 

  古代金銀器工藝引領時尚潮流 

  據悉,展覽共展出陜西出土的自商代到清代金銀器60件(套),其中包含一級品12件(佔文物展品總數的20%),二級文物29件(套),三級文物13件(套),一般文物7件(套)。涵蓋首飾、配飾、用具、車馬器、兵器、錢幣等各類,來自陜西歷史博物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陜西省考古研究院、漢陽陵博物館、碑林博物館、西安博物院等22家單位,其中不乏首次在內地以外地區展出的精品。這些來自古代的精美器物,以其精湛的工藝和獨特的創意,至今仍引領著金銀器加工的時尚潮流。 

  展覽通過“西風東漸”“一統天下”“花舞大唐”“絕技無雙”四個單元,揭示了金銀器製作的八大工藝(錘鍱、珠化、掐絲鑲嵌、鎏金、鑄造、點翠、錯金銀、累絲)的脈絡源流,展現中國古代黃金工藝的發展歷程。一改以往展覽都是以考古或藝術史的展現方式,此次展覽首次將考古學、藝術史、文物保護、工藝研究結合在一起,從多學科融合的角度,將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有效地融會在一起展現,不僅在香港是第一次,內地此類展覽也很少見。 

  此次展覽中,商代的彎月金頭飾與金耳飾、掐絲珠化金釵首,清代的點翠鳳冠等均為首次在內地之外的地區展出。大量精美的文物,無疑將為港人帶來一場視覺上的饕餮盛宴。 

  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助理署長陳承緯表示,陜西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香港與陜西的文化交流和合作一直以來非常密切,這次展覽作為香港回歸20週年紀念系列活動之一,是我們了解中國文化、提高民族文化自信心的珍貴機會。香港中文大學副校長張妙清希望香港中文大學和陜西文博界今後能夠開展更為廣泛的合作與交流,讓更多的市民了解悠久的中國歷史文化。 

  陜港文博合作交流又一盛舉 

  “香港與陜西文博系統交流合作由來已久,已建立深厚的友誼。”據陜西歷史博物館黨委書記、館長強躍介紹,早在1978年,陜西文物就隨《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土文物展》在香港首次亮相,受到香港市民的極大關注。此後,香港與陜西的文化交流與合作穩步推進,文物交流展相繼在對方展出,截至目前,陜西文物共計在香港展出11次,香港文物在陜西已展出3次。1990年至2003年,陜西省考古研究所先後分5批50余人次對香港扒頭鼓新石器時代遺址進行考古發掘,並對沙田、西貢北區等進行考古調查和試掘,參與香港新出土文物的修復和保護工作。 

  為厘清中國古代黃金工藝的發展脈絡,還原珍藏古代黃金工藝本來面目,周大福大師工作室聯合香港中文大學(中大)文物館、陜西省文物保護研究院、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文物修復辦事處一起開展“中國古代黃金工藝研究”,結合科技、考古、藝術史和模擬實驗,對中國古代錘鍱、鏨刻、鑄造、鎏金、錯金銀、珠化、金絲技術等主要工藝進行深入考察。該項目首次採用跨學科的方法,在歷史方面,主要通過查閱相關文獻和考古資料,厘清九大黃金工藝的發展脈絡,了解不同時期不同工藝的稱調及相關的社會、宗教、文化等背景。在技術方面,主要對陜西省出土的金器文物進行檢測分析,包括顯微觀察,掃描電鏡能譜分析和顯微紅外分析等,借助現代科技了解金器所含元素的比例,焊料成分,觀察加工痕跡,進而推測其製作方法,並初步建立出土金器文物的檢測檔案,為日後研究提供堅實基礎。在實踐方面,周大福大師工作室憑藉其豐富的手工製作經驗,結合歷史及技術方面的研究,進行古代工藝復原模擬實驗。 

  陜西省文物局副局長羅文利指出,陜西作為中華文明的發源地和十四朝古都所在地,擁有豐厚的文化遺産資源。這次展覽是陜西省文物保護研究院、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文物館與周大福大師工作室合作開展的“中國古代黃金工藝研究項目”的延伸,是將學術研究成果面向公眾的一次集中展現,是現代人文精神與古代傳統工藝的完美結合,也是學術研究成果惠及普通公眾的積極嘗試。(記者 趙爭耀)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

友情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