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西行》:用民族器樂講故事

2017-07-14 13:35:09|來源:中國文化報|編輯:王菲|責編:董健雄

  《玄奘西行》演出片段     新華社記者 王婧嬙 攝

  繼大型民族樂劇《印象國樂》《又見國樂》在海內外廣受讚譽之後,中央民族樂團加大了創新的步伐,開拓性地顛覆傳統民族音樂的表演形式,推出世界首部民族器樂劇《玄奘西行》。7月7日,該劇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首演。獨具匠心的表現形式、美輪美奐的舞臺、精心打造的服裝、畫龍點睛的臺詞、動人心弦的音樂,讓觀眾體驗了民族音樂的別樣之美。

  《玄奘西行》由文化部、財政部立項,中央民族樂團製作,中南集團總冠名。該劇以中西文化交流使者玄奘西行取經路上的歷史故事為題材,以民族器樂為表演主體進行演繹。劇目突出音樂的抽象敘事功能,以“大乘天”“佛門”“一念”“潛關”“問路”“遇險”“極樂”等17個章節,運用多媒體和舞美技術建構虛實空間,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一代宗師捨身求法、執著信念、堅忍不拔的偉大精神。

  不拘泥于常規音樂表演形式,將舞臺表演和樂器演奏有機融合在一起,以故事性的敘事手法生動講述玄奘西行的故事,是該劇最大的亮點。舞臺上,通過演奏家以音樂和語言的雙重表述,將演奏、吟誦、臺詞對白、形體動作與劇情結合,並通過服裝、燈光、動作、造型及現代化多媒體舞美技術,用完美的視覺呈現充分拓展藝術空間,推動劇情發展,展現樂曲的精神內涵。

  “器樂的語言非常抽象,因此用樂器展現一個故事,難度確實很大。況且玄奘本身就是個史詩一般的人物,其蘊含的歷史、文化、宗教和民族背景都很龐大。”為此,該劇總導演、作曲、編劇姜瑩用了兩年時間閱讀大量文獻資料,進行劇本和音樂創作。

  “我是以三重身份在做這部劇,所以在創作時有著立體思維,會根據音樂思考如何將玄奘的精神、人物的個性、樂器的特點展現出來。同時,還要考慮服裝、舞美、多媒體等各方面所呈現出來的效果。雖然工作量龐大,過程也很艱辛,但好處是,劇目各個細節一環扣一環,從音樂、文字、樂器等方面完美融合。”姜瑩説。

  借助中國民族音樂的深厚文化積澱,做一部真正屬於中國的民族器樂劇,是姜瑩一直以來的願望。“歌劇、舞劇、音樂劇都來自於西方,我們應該做真正産自中國的劇種。要讓傳統的古老藝術在國人的心中樹立起真正的民族文化自信,需要鳳凰涅槃的精神,才會有浴火重生的新生命力。”姜瑩説。

  《玄奘西行》的舞臺上,中央民族樂團的藝術家既是音樂的演繹者也是故事的講述者,他們用精湛的技藝演奏著南簫、古琴、胡琴、箜篌、艾捷克、熱瓦普、冬不拉、鷹笛、西塔爾琴、塔布拉鼓等絲綢之路沿線各民族的百餘種樂器;笛子演奏家王次恒、丁曉逵,琵琶演奏家趙聰,中阮演奏家馮滿天等藝術家還在劇中塑造了玄奘、高昌公主等鮮明豐滿的藝術形象。

  青年玄奘扮演者丁曉逵説:“從《大唐西域記》和一些紀錄片中重溫了玄奘法師取經的故事,他17年的坎坷取經之路和我17年的學藝之路不謀而合,通過這一劇目,我由一個單純的專業民樂演奏者,成長為一名更為全面的表演者。”

  精彩的演出收穫了觀眾如潮的掌聲。關注國樂超過20年的張先生激動地説:“沒想到這部民族器樂劇這麼好聽、這麼好看、這麼震撼!”

  中國文化傳媒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承萱認為,從《印象國樂》到《玄奘西行》,是中央民族樂團的創作從高原向高峰攀登的過程。“魯迅先生曾高度評價玄奘,譽為‘中華民族的脊梁,世界和平的使者’。玄奘西行,歷時17年,經歷了艱難險阻、九死一生,他不但取回了真經,也為我們留下了一筆寶貴的財富——對西域各國政治、經濟、文化、地理的記載。在玄奘身上我們看到了先人的精神和力量。在習近平總書記‘一帶一路’倡儀下,中央民族樂團選擇這一題材是非常有意義的。希望《玄奘西行》成為中央民族樂團一個嶄新的起點,引領中國民族音樂的創新和發展。”劉承萱説。

  《玄奘西行》總策劃、中央民族樂團團長席強表示,如何讓傳統樂器成為今天這個時代有溫度、有感情的民族音樂文化,用今天的時代語言、舞臺藝術形式重新包裝、加工,創作這個時代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尤為重要。“高度凝練的‘玄奘精神’不僅具有強烈的社會現實意義,更成為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不忘初心,繼續前進’的有力注腳,激勵走在‘一帶一路’上的國人,不畏艱險,奮發向前。這是一種文化自信、文化創新與文化自覺的表達。它一定是中國當代極有文化代表性、創新能力的文藝舞臺表演形式。”席強説。(記者  劉  淼)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

友情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