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安塞:唱響文化名片 走出區域特色扶貧道路

2017-10-16 16:26:37|來源:國際在線|編輯:李妍|責編:董健雄

  國際在線陜西頻道報道(楊舒曼 劉君慧):陜西省延安市安塞區,是黃土高原上的一朵藝術“奇葩”,擁有“繪畫之鄉”、“剪紙之鄉”、“腰鼓之鄉”、“民歌之鄉”、“曲藝之鄉”五大文化名片。五年來,安塞依託豐富的文化資源,唱響文化藝術之鄉的同時,也帶領群眾走出了一條符合地域特色的扶貧之路。

陜北名片“安塞腰鼓”(延安市安塞區人民政府 供圖)

  民間藝術集聚 五輛馬車並駕齊驅

  安塞自古就是邊塞之地,有“上郡咽喉”之稱。在長期的歷史變遷中,安塞一直是中原農耕文化與西部遊牧文化的交流地帶,不同民族文化的相互融合,逐漸形成了既有漢民族特點,又有西域其他民族特點的文化特色。

  明代以後,長期的封閉、半封閉狀態使得在其他地區失傳的古老民族文化傳統得以在安塞比較完整的保存下來,並成為我國西北地區黃土高原文化保存最好、民間藝術最集中、最具代表性的區域之一,且陸續培育出四朵民間藝術的奇葩———腰鼓、剪紙、繪畫和民歌。

  安塞腰鼓源於戰爭和祭祀,後來演變為民間的娛樂活動,已有數千年的歷史。安塞文化館裏陳列著一塊陜北出土的宋代腰鼓畫像磚,磚上人物的打腰鼓動作瀟灑剛勁,栩栩如生,見證了陜北地區打腰鼓的歷史源遠流長。自1984年以來,每逢盛大慶典,總能看到豪邁奔放的安塞腰鼓。在2017中澳旅遊年“澳大利亞千人遊陜西”歡迎儀式上,安塞腰鼓又一次驚艷亮相,讓外籍友人讚嘆不已。目前,安塞全區有腰鼓協會14個,骨幹腰鼓手達到了1600余人。

  與撼山震岳、激越奔放的腰鼓相比,在獨特的歷史環境和地域環境中孕育出來的安塞剪紙有著別樣的美:既有粗獷豪放、雄渾古樸的民間藝術傳統,又洋溢著鮮活濃烈的現代生活氣息。安塞剪紙沒有什麼歷史記載,全憑家庭女性長輩的口傳心授。據了解,女孩子從小就被媽媽或者祖母手把手地教會剪紙,所以至今許多人家都保存有用煙熏成的祖傳古時花樣,代代相傳的傳統和相互交流、不斷提高,使安塞剪紙的藝術水準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安塞的民間繪畫出現于上世紀70年代末,是在吸收了剪紙、刺繡、布玩等藝術形式的精髓基礎上發展起來,帶有安塞剪紙鮮明的痕跡。它巧妙地將生活的美與理想的美結合起來,大膽、浪漫、簡潔、誇張、抽象,無拘無束,甚至異想天開。近年來,安塞腰鼓和民間繪畫都已變成了陜北文化旅遊標誌,在絲博會和旅博會上大放異彩。

  安塞民歌又稱“酸曲”,是世代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老百姓自編自唱的歌。一般由歌者即興演唱,然後在傳唱中不斷加工而成為地地道道的民歌,它帶有濃郁的地域特色和泥土氣息,演唱題材廣泛、形式多樣、旋律高亢而優美。因為歌曲多為即興創作,緊密聯繫生活,所以通俗易懂,久唱不衰。如今,年輕一代的安塞民歌歌手王二妮、李濤繼承了前輩的傳統,繼續將安塞民歌發揚光大。近年來,陜西省文化廳也積極開展“陜北民歌大賽”等活動,助力陜北民歌發展。

  2015年12月28日,中國文聯、中國曲協授予了安塞區“中國曲藝之鄉”稱號,這既是對安塞曲藝的肯定,也將持續推動陜北説書、陜北道情、陜北眉戶、練嘴子、二人臺等曲藝事業的發展。隨著“曲藝之鄉”的落地,安塞腰鼓、剪紙、繪畫、民歌和曲藝現如五駕馬車並駕齊驅,將安塞文化帶出陜西,走向世界。

安塞區開展剪紙培訓班(延安市安塞區人民政府 供圖)

  立足文化優勢 走出區域特色扶貧路子

  “近年來,安塞區以文化繁榮為抓手,因地制宜,依託‘繪畫之鄉’、‘剪紙之鄉’、‘腰鼓之鄉’、‘民歌之鄉’、‘曲藝之鄉’五張文化名片,與脫貧致富深度結合,走出了一條極具區域特色的文化扶貧之路。”延安市安塞區人民政府副區長劉濤説道。

  據介紹,安塞區從開發特色文化産品、打造民俗文化扶貧示範村、打造古村落藝術寫生扶貧示範村三個方面打造特色文化産業,助力精準脫貧。其一,開發特色文化産品。文化企業、專業合作社和貧困戶圍繞“五大文化品牌”開發了一批融合當地元素、彰顯地域特色、順應消費市場的系列文化産品,不斷拓展貧困戶的文化增收渠道;其二,打造民俗文化扶貧示範村。啟動實施了以民俗文化演藝廣場、窯洞莊園為主的文化村落,經營特色文化産品;其三,打造古村落藝術寫生扶貧示範村。加快魏塔、李塔古村落保護開發項目,吸引全國各地藝術生采風寫生。

  此外,劉濤還表示,貧困戶想要脫貧,僅靠區政府和社會力量給貧困戶輸血是不夠的,最重要的還是要培養造血功能,從根上實現脫貧。安塞區按照“培訓一人、就業一人、脫貧一家”的思路,依託腰鼓、剪紙、農民畫、民歌、曲藝人才資源優勢,利用安塞民間藝術培訓中心和文化文物館等培訓機構,免費開展腰鼓、剪紙、農民畫等文化技能扶貧專項培訓班,讓有勞動能力的貧困群眾至少掌握一項文化技能,使貧困人口能夠依託文化資源條件,拓展就業渠道,提高脫貧能力。

  張瑞瑞是安塞區磚窯鎮溝漕渠村人,是區上13914名貧困人口中的一員,今年24歲。現在已成為“勵志安塞腰鼓藝術團”的一員。最初,他聽説區上要舉辦腰鼓教練培訓班後,因為有基礎又愛好,就報名參加了培訓,經過15天的培訓摸清門道後,現在打起腰鼓來,可謂虎虎生威。張瑞瑞告訴國際在線陜西頻道,前段時間他受到黃陵小學的邀請,去教小學生們打腰鼓,七天時間掙了3500元培訓費。此外,作為“勵志安塞腰鼓藝術團”的一員,他還能跟著藝術團一塊兒去外地商演,一個月能掙上4000元左右。“這個‘營生’好,串了,耍了,還賺了。”張瑞瑞笑著説道。

  據了解,近年來,像張瑞瑞這樣通過自身“造血”,實現穩定就業、創業脫貧的貧困戶已達368人。

安塞區全貌(延安市安塞區人民政府 供圖)

  盤活文化資源 助力安塞人民實現共同富裕

  關於未來,安塞將如何依託豐厚的文化資源,助力人民群眾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劉濤心裏裝著一把“算盤”,那就是要盤活文化資源。

  安塞的貧困地區有著豐富的民間文化資源,由於經濟發展相對滯後,對民間文化遺産挖掘保護也相對滯後。劉濤説在推進國家級“陜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中,安塞要重點關注貧困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加強“非遺”調查和普查,支持申報國家、省、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和傳承人,提高保護層級,加強物質文化遺産保護,支持合理開發利用貧困地區的民間文化資源,發展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的文化産業。

  安塞腰鼓如今揚名天下,如何借助文化的好名聲走出脫貧致富的道路?劉濤告訴國際在線陜西頻道,要借助文化活動讓貧困戶也“走出去”。為此,安塞區將積極開展文化技能人才勞務輸出,鼓勵支持發展文化專業合作社或文化協會,重點吸納貧困文藝人才,開展營業性文化活動;在各種文化交流活動中,將民間文藝人才特別是貧困文藝人才加入文藝演出團;文化部門主動牽線搭橋,組織貧困文藝人才赴北京、上海、成都等地對外演出,讓貧困文藝人才“人人能出去,人人能賺錢”,讓文化企業吸納有特長貧困群眾參與文化演出活動,賺取勞務酬勞。這樣“走出去”的戰略,既將安塞的文化名片唱得更響亮,又讓貧困戶從中受益,可謂是一舉兩得。

  此外,劉濤還表示,按照《安塞區加快文化旅遊産業發展實施意見》要求,在“十三五”期間,安塞區還將啟動建設文化旅遊四大基地,舉辦特色文化活動,打造“一村一品”地方特色文化旅遊品牌。鼓勵支持區位、交通優勢明顯的磚窯灣等鎮街大力發展“文化農家大院”、建設西河口腰鼓培訓基地、堅持舉辦文化活動周,吸引周邊遊客來住農家窯洞、品農家小吃、看安塞腰鼓、聽安塞民歌,打造安塞農家休閒示範點,將“文化”和“旅遊”相結合,打造安塞農家休閒示範點,帶動安塞鄉村旅遊發展,讓群眾的日子都富起來。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

友情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