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歷史博物館“鎏金銅蠶”的故事 1984年淘金農民發現

2017-11-20 16:54:07|來源:中國青年網|編輯:李妍|責編:董建雄

  

  中國陜西歷史博物館珍藏的千年“鎏金銅蠶”。

  鎏金銅蠶,1984年出土于陜西石泉縣,銅鎏金,漢代。

  全身首尾共計九個腹節,胸腳、腹腳、尾腳均完整,體態為仰頭或吐絲狀,製作精緻,造型逼真。

  據《石泉縣誌》記載,此地古代養蠶業就很興盛。由於當時養蠶之風盛行,加之鎏金工藝的發展,因而,有條件以鎏金蠶作紀念品或殉葬品。漢代的養蠶繅絲業達到高峰。大的作坊,均為官府經營,織工多達數千人,絲織品顏色鮮艷,花紋多樣,做工極為精緻。西漢絲織品不僅暢銷國內,而且能途徑西亞行銷中亞和歐洲,中國通往西域的商路以“絲綢之路”馳名於世界。

  下面是關於這只鎏金銅蠶的故事。

  1984年,陜西石泉縣譚家灣農民譚福全,在河水中淘金時,淘到一條金光燦燦的蠶,周圍伴有五銖錢若干。這只蠶通長5.6釐米,胸圍1.9釐米,胸高1.8釐米,首尾9個腹節,昂首吐絲或眠狀,體態逼真。經專家鑒定為漢代鎏金銅蠶,現藏于陜西歷史博物館。

  在中國歷史典籍中,很早就有關於金蠶的記載,比如晉代陸翽的《鄴中記》就曾提到,永嘉末年,在春秋霸主齊桓公墓中所發現“金蠶數十箔,珠襦、玉匣……不可勝數”,南朝梁任昉的《述異記》中也記載吳王闔閭夫人墓中發現“金蠶玉燕千余雙”;北宋李昉編纂的《太平禦覽》中也提到秦始皇陵裏“以明珠為日月,魚膏為脂燭,金銀為鳧雁,金蠶三十箱”……而這些史傳筆記中所提到的“金蠶”究竟長什麼樣子,一直到這只漢代鎏金銅蠶的出土,才算有了實物佐證。

  鎏金銅蠶的出土,將陜西石泉縣這一養蠶聖地的歷史推前到漢代。據《石泉縣誌》記載,此地古代養蠶業就很興盛,漢代的養蠶繅絲業達到高峰。大的作坊,均為官府經營,織工多達數千人,絲織品顏色鮮艷,花紋多樣,做工極為精緻。西漢絲織品不僅暢銷國內,還途經西亞行銷中亞和歐洲。

  以蠶入葬的傳統,最早于甲骨文中就有記載,“蠶示三牛”、“蠶示三宰”的占卜記錄,以及商周遺址屢屢發現的精工細琢的玉蠶,證明了商周時期對蠶神祭祀禮儀已經是相當隆重了。漢代開始出現金蠶是以一種新出現的金屬材料延續著古老的信仰罷了。孟子曾言:“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荀子專門著有《蠶賦》,盛讚其“屢化如神,功被天下,為萬世文。禮樂以成,貴賤以分,養老長幼,待之而後存”。不難看出,蠶在中國的傳統中被賦予了孕育、財富等美好意蘊。無論是石蠶、玉蠶、陶蠶、金蠶,都是蠶神不同的物化形態,萬變不離其宗的是中國人對蠶之神力生生不息的崇拜。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

友情連結